缩略图

基于有机物料添加的农业土壤改良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作者

刘剑

二站乡人民政府 黑龙江黑河 164332

在全球农业面临土壤退化与低碳转型的双重挑战下,基于有机物料添加的土壤改良技术已成为破解“土壤-作物”系统协同优化难题的关键路径。传统秸秆还田、粪肥施用等技术虽能改善土壤肥力,但在碳封存效率、污染修复能力等方面存在局限性。本文以生物质炭为研究对象,提出“热解炭化-定向还田”的改良新范式,通过高温裂解赋予物料多孔芳香结构与高稳定性碳骨架,实现对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循环及生态功能多维度调控。田间试验表明,较传统有机物料还田技术在固碳减排与污染修复方面展现显著优势,为构建循环农业模式提供创新技术路径。

1.有机物料添加技术的理论基础

1.1 有机物料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农林废弃物以及动物粪便等有机物料所有的改良效能,实际上是由它们自身的物质组成以及微观结构来决定的,就拿生物质炭来说,它的元素构成主要是碳、氢、氧,同时还伴有钾、钙等矿质元素,在经过 240 至 700℃的缺氧热解之后,形成了高度芳香化的多孔骨架结构,这样的结构给予了它独特的理化特性,比如比表面积每克可达到数百平方米,孔隙直径的分布覆盖了从微孔到中孔的范围,表面富集着羧基、羟基等含氧官能团,形成了负电荷吸附位点以及阳离子交换中心。研究显示,热解温度是对物料特性进行调控的关键参数,随着温度的升高,碳含量会增加,而氢氧含量则会降低,灰分中矿质元素的有效性也会得到提升,对其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强度产生影响。

1.2 土壤改良的核心作用机制

在物理层面,生物质炭的多孔结构可填充土壤孔隙,促进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增幅达 22% ),降低容重并提升持水能力?1-57?;化学层面,其表面负电荷与碱性特征( pH 可提升 0.5~1.0)能增加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离子交换与络合作用固定土壤养分,减少氮磷流失超 50% ;生物学层面,物料为土壤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与碳源,调控群落结构(如增加有益菌丰度)并增强酶活性,加速有机质分解与养分循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生物质炭表面官能团与土壤胶体的氢键、静电作用,可形成稳定的有机-无机复合体,这种“纳米级界面调控”机制是传统有机肥无法比拟的创新点,为本研究提出的“界面反应改良理论”提供支撑。

2.有机物料添加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改良效应

2.1 土壤理化性质的定向调控

以生物质炭作为例子,其有弱碱性特质,pH 值处于 8.0 至 10.5 之间,可让酸性红壤,也就是 pH 值在 4.5 至 5.5 的土壤,酸碱度提高 0.5 至 1.0个单位,有效缓解南方烟区土壤酸化的问题,这种调节作用是因为其表面存在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与土壤胶体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它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可以使土壤容重降低 12% 至 20% ,孔隙度增加 15% 至 25% ,对土壤通气透水性有明显改善,田间试验数据说明,施用量和改良效果呈现非线性响应: 0.35% 的生物质炭可让阳离子交换量,即 CEC 提升 18% ,而当施用量为 1.05% 时,CEC 增幅达到 32% ,不过过量施用,也就是施用量大于 2% 时,可能会引发孔隙堵塞效应。

2.2 土壤养分循环与利用效率提升

有机物料通过“固存-活化”双重机制重构土壤养分循环体系。在有机质调控方面,生物质炭的高稳定性碳骨架可使草甸黑土有机质含量从16.2g/kg 增至 29.2g/kg ,较秸秆直接还田提升 3 倍以上。其多孔结构与表面负电荷形成的“纳米级养分缓存区”,可吸附固定 NH4+ 、 PO43 ⁻等离子,使氮磷流失减少 20%50% ,同时通过释放钾、钙等碱基离子提升养分有效性。在烤烟种植中, 0.7% 生物质炭施用量可使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

43.48% ,显著改善烟叶钾素营养。本研究创新发现,物料碳氮比(C/N)是调控养分有效性的关键因子——当 C/N>25 时,土壤微生物活性被抑制,延缓氮素矿化;当 C/N<20 时,氮素释放速率提升 1.5 倍。

3.有机物料添加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1 作物生物量积累与产量构成要素

在玉米种植过程里,连续三次施加生物质炭,施加量为每公顷 7 吨,这样能让产量实现成倍增长,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在于,一方面促进了根系的发育,使得根系增长了另一方面提升了光合效率,叶绿素含量增加了18% ,正是这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针对黑麦草所做的试验显示,当秸秆炭的施用量为 4% 时,生物量可增加 68‰ 。对产量构成要素展开分析可知,生物质炭借助增加穗粒数以及提高千粒重的方式实现了产量的突破,不过这里存在一个施用量的阈值,当生物质炭的施用量超过 2025kg/hm2 时,烤烟的产量便会开始下降,这和土壤孔隙被堵塞导致通气性变差存在关联。

3.2 作物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变化

以烤烟为模式作物,有机物料添加对品质的改良体现为“代谢网络重塑”。施用 750~1125kg/hm2 生物质炭可使烤后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增加 12%~18% ,中性致香物质总量提升 26% ,其中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如β -大马酮)增幅达 35% 。生理机制研究表明,生物质炭通过提升根系钾离子吸收速率,激活叶片光合作用关键酶,进而促进糖、氨基酸等前体物质积累。

3.3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技术适应性

在土壤类型维度,酸性红壤上生物质炭的增产效应优于北方黑土,这与红壤中铝离子毒性缓解及阳离子交换量提升更显著有关。土壤肥力水平试验显示,低氮土壤中生物质炭的增产幅度是高氮土壤的 2.3 倍,印证了“碳氮比协调”理论的适用性。气候因子分析表明,温带地区生物质炭的固碳效率高于热带地区,可能与微生物活性差异导致的碳矿化速率不同有关。

3.4 有机物料与化肥的协同施用策略

基于“碳氮耦合调控”理论,本研究提出有机-无机肥协同施用的创新模式。当生物质炭与氮肥以 C/N=25:1 配施时,水稻氮肥利用率可提高20.33% ,较单施氮肥减少氨挥发 35% 。田间试验数据显示, 750kg/hm2 生物质炭配施 150kg/hm2 尿素的处理,既保证玉米产量达 9.2t/hm2 又使土壤有机碳年增量达 0.9t/hm2 。这种协同效应源于生物质炭对 NH₄⁺的吸附固定与缓慢释放特性,形成“养分缓存库”。

结束语

本研究验证了有机物料添加技术借助改良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以及优化生态功能,有力促进了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提高,当中生物质炭化还田技术在固碳减排、污染修复等领域优势明显,未来要探寻不同区域的适配模式,促使该技术与智慧农业相结合,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给予更强大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郑景文,黄鑫.北海农业土壤改良技术及其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25,(09):87-89.

[2]黄莉莉.基层农业中的土壤改良与肥料利用技术研究[J].河北农机,2024,(21):82-84.

[3]吕静静.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改良技术研究[J].棉花科学,2024,46(04):29-31.

作者简介:刘剑(1990 年)男,汉族,农学专业。主要从事农业、防火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