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群体需求驱动下青城武术与智慧康养融合路径研究
任佳琪 陈子超
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610207 2.四川大学体育学院 610207
摘要:面对社会老龄化趋势,本研究基于成都市老年群体康养需求调研,探讨青城武术与智慧康养的融合路径。青城武术蕴含的道家养生哲学与现代康养思想高度契合,通过健康监测等数字化手段,可满足老年人在康养服务方面的分层需求,为智慧康养提供文化赋能新范式。
关键词:智慧康养;青城武术;养老服务
一、引言
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6亿,占总人口的21.1%。老龄化社会面临医疗、养老等多重压力,亟需创新解决方案。成都市作为西部中心城市,老龄化趋势显著,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旺盛。截至2020年,全市已建成养老服务站点3000余个,基本形成“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
然而,当前针对老年群体的康养服务仍存在同质化、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本研究尝试探索青城武术与智慧康养技术的融合路径,旨在挖掘传统非遗体育中蕴含的现代养生智慧,通过数字化手段改造传统武术习练方式,为智慧康养提供文化赋能的新思路。
二、老年群体康养需求现状
笔者基于对成都市55岁以上老年群体的深入调研发现,当前社区康养服务虽已实现基础功能覆盖,但在服务体验与个性化需求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老年群体对健康监测(62%)、科学运动指导(59%)以及社交互动(43%)等方面存在强烈需求,为传统非遗武术与智慧康养的融合创新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一)老年群体康养需求现状
社区养老服务虽已实现基础功能覆盖,但在服务体验与个性化需求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在康养活动内容方面,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评分为2.26(满分5分),58%的受访者选择“满意”或“较为满意”。传统体育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和广场舞的参与率较高,28%的老年人每周参与2-3次,22%几乎每天参与,表明此类活动具备良好的社区推广基础。具体活动形式偏好上,85%的老年人选择“散步/快走”,19%偏好“太极拳”,18%倾向“广场舞”,凸显其对运动强度适中、易于坚持且能舒缓身心的锻炼方式的青睐。
在功能需求方面,老年人重点关注健康管理与社交互动两大维度。62%的受访者希望提供在线教学视频(如太极、养生操)和个性化运动建议,59%关注健康数据监测(如心率、步数),而社区互动功能(如线上打卡)的需求占比为27%。这一需求结构表明,老年人对“自主化+个性化”健康管理工具的需求迫切,倾向于通过数字化手段获取符合其学习习惯的内容。此外,尽管社交功能需求占比相对较低,但其中隐含的“隐性孤独”问题值得重视,轻量化、低门槛的互动方式更贴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二)康养活动形式与智慧化倾向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老年人们对智慧康养技术的接受程度逐步高,市场前景广阔。在“对智慧康养的需求程度”调查中,46%选择“比较需要”,14%选择“非常需要”,合计达60%,显示出较强的技术接受意愿。
活动参与形式上,老年群体需求也呈现出显著的智慧化倾向。57%的老年人选择“个人在家练习”为主要活动方式,31%通过“线上视频学习”,这表明移动式智慧康养平台具备良好的受众基础。
具体技术应用方面,61%的受访者愿意尝试“健康监测小程序”,57%选择“短视频教学平台”,50%对“智能手环/手表”表示兴趣。价格敏感度方面,43%期待免费服务,25%可接受10元以下费用,31%接受10-30元区间,仅1%愿意支付30元以上。这表明智慧康养技术的开发需兼顾功能实用性与价格合理性,同时注重教学平台的易用性。
(三)传统武术与智慧康养的融合潜力
老年人对传统养生知识的兴趣分布呈现“金字塔结构”:55%“比较感兴趣”, 21%兴趣一般,7%“不太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可采取分层服务策略:对强兴趣群体提供体系化、深度的文化内容,增强其参与黏性与付费意愿;对一般兴趣群体通过短期见效、社交激励等方式扩大参与规模;对低兴趣群体则从功能性需求(如疼痛缓解)入手,逐步培养其认知和兴趣。进一步分析传统武术(如青城武术)与智慧康养的结合点,老年群体对其功能价值的诉求呈现递进式特点:67%期待“改善心肺功能”,62%希望“提升心理健康(如减压)”,43%关注“缓解关节疼痛”,33%对“学习传统文化”感兴趣。这一需求链条反映出老年人首先关注健康问题的改善(生存需求),其次寻求心理舒适(生活品质),最终延伸至文化认同(生命意义)。因此,智慧康养服务应依托技术手段,将传统武术转化为可量化、可定制的健康解决方案,同时保留其文化内涵,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青城武术结合智慧康养路径构建
青城武术发源于道教圣地青城山,其技术体系追求“道法自然”与“身心统一”,不仅融合道家养生思想,还吸纳了都江堰治水文化的流动性及儒家修身理念,形成多元复合的文化内涵[1],注重顺应自然节律与人体机能变化,通过“外活四体,内活经络”达到修身强命的效果,与现代康养理念高度契合。
2021年,青城武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传承仍面临严峻挑战。研究表明数字化传承可突破时空限制,通过信息化体系优化教学互动,提升传承的精准性与覆盖面[2]。以第三十六代掌门人刘绥滨为例,其抖音账号“青城掌门刘绥滨”粉丝超百万,通过短视频有效推广了青城武术。故未来,青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需兼顾文化挖掘与技术融合,借助新媒体平台与智慧化工具,推动传统技艺向数字化康养资源转型。
当前中国智慧康养产业的技术发展,已为传统体育的智慧化改造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储备和市场基础。智能居家养老(Smart Home Care)在互联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医疗技术的融合发展下,形成了完整技术生态[3]。面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非遗传承与康养需求的双重挑战,本研究提出“教学改造-社区监测-文化交流”三位一体的青城武术活态传承路径。
在教学改造层面,通过开发“站六式青城太极”等适老化课程体系,将传统武术动作拆解为标准化教学单元,保留技艺精髓又降低学习门槛。利用智能手机摄像头实现动作纠偏,使居家自主练习具备专业性和可行性。在社区监测方面,建立医养结合的实践场,通过可穿戴设备采集心率、关节负荷等数据,形成个性化运动风险评估系统。在文化交流环节,培育价值共同体,线上通过社群运营开展打卡分享、文化讲堂等活动,线下组织非遗体验和传承人课堂,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和文化认同。
四、结语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重点着眼于文化内涵、技术体系和习练方法的沿袭,其自身发展面临着现代化改造,融入当今社会生活日常的需求。以青城武术为例的传统体育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养生哲学与现代人健康理念高度契合,通过数字化改造可有效满足当前老龄化社会对康养服务层进式的需求,亦可将广大老年群体纳入非遗体育的活态传承事业中,使传统武术在数字时代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勇.道教背景下青城武术的流变与传承[J].四川戏剧,2015,(07):162-165.
[2]王昊鹏,花家涛,朱嫚子.后疫情时代武术非遗数字化传承挑战与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22,44(01):24-27.DOI:10.13940/j.cnki.lntykj.2022.01.005.
[3]杨菊华.智慧康养:概念、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辑刊,2019,(05):1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