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韩晓琳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金狮初级中学
引言
传统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常陷入“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困境:课堂活动以机械跟读为主,缺乏真实交际场景;任务设计脱离学生生活经验,难以激发表达欲望;评价方式单一,侧重语言准确性而忽视流畅性与得体性。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具有明确目标、真实情境与操作步骤的任务,将语言学习转化为解决问题或完成项目的过程,符合“用中学”的语言习得规律。该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任务链的推进实现语言知识内化与技能提升,尤其适用于听说这类需要即时反馈与互动的技能训练。
一、实性任务设计:搭建语言与生活桥梁
真实性任务通过模拟现实场景,使学生意识到语言是沟通工具而非孤立知识点。例如,在“餐厅点餐”主题中,教师可布置任务:学生分组经营“虚拟餐厅”,需完成菜单设计、角色分配与对话演练。菜单设计环节要求学生使用“Would you like...?”句型询问顾客需求,同时结合“spicy”“mild”等形容词描述菜品口味;角色扮演环节则需运用“Here is your order.”等表达完成服务流程。此类任务迫使学生关注语言功能而非形式,自然习得“请求”“回应”等交际策略。为增强真实性,教师可引入真实菜单模板或餐厅背景音效,甚至邀请食堂工作人员参与点评,使学生感受到语言运用的实际价值。
生活化任务设计需紧扣学生兴趣点。在“旅行规划”主题中,教师可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周末短途旅行,需通过电话沟通确定集合时间、地点与交通方式。对话中需使用“Shall we meet at 8 a.m.?”提出建议,用“Thatsounds good.”表示赞同,同时协商“bus”或“subway”等出行方案。此类任务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降低语言焦虑,促使其主动运用目标语言。教师可进一步拓展任务维度,如要求学生制作旅行预算表,使用“The ticket costs 50yuan.”等句型讨论费用分配,将语言学习与数学计算、团队协作等跨学科能力相结合。
二、层次性任务设计: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
层次性任务通过梯度设计,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天气预报”主题中,教师可设计三级任务:基础任务要求模仿录音播报天气,需准确使用“It will be sunny.”等句型;进阶任务需结合地图标注不同地区天气,并添加“You’d better carry an umbrella.”等建议 ;挑战任务则需创作包含极端天气应对措施的短剧,如“In case of typhoon, stay indoors and close the windows.”。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任务,教师则通过巡视指导提供个性化支持,如为基础较弱学生提供句型模板,为能力较强学生推荐天气相关纪录片以丰富表达内容。
分层任务设计需体现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在“购物讨价还价”主题中,基础层学生需完成“How much is this shirt?”等简单问答;中间层学生需协商价格,如“Can you give me a discount?”;高层学生则需处理突发情况,如“Thesize doesn’t fit. Can I exchange it?”。此类设计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任务中获得成就感。教师可引入“任务积分制”,学生每完成一个层级任务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免作业卡”“优先选座权”等奖励,进一步激发参与热情。
三、合作性任务设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合作性任务通过角色分工与互动交流,提升学生交际策略运用能力。例如,在“医院就诊”主题中,教师可布置任务:学生三人一组分别扮演医生、患者与家属,围绕“symptom”“diagnosis”等核心词汇展开对话。医生需使用“What’sthe matter?”询问病情,患者用“I have a stomachache.”描述症状,家属则通过“Take the medicine after meals.”补充信息。角色轮换机制确保每个学生体验不同身份的语言需求,例如医生需使用专业术语解释病情,患者则需用简单语言描述感受。教师可提供“就诊对话检查清单”,包含“是否使用礼貌用语”“是否涵盖关键信息”等指标,引导学生自我评估与改进。
小组合作任务需明确评价标准。在“校园采访”主题中,教师可要求小组完成“学生课余活动调查”任务,需设计包含“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school?”等问题的问卷,采访至少 5 名同学并整理数据。评价标准包括:语言准确性(如时态使用)、交际策略(如追问技巧)、团队协作(如分工合理性)。通过同伴互评与教师反馈,学生能明确改进方向,逐步形成“倾听- 回应- 补充”的互动模式。教师可展示优秀小组的采访视频,分析其提问方式、肢体语言与记录技巧,为其他小组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四、任务实施三阶段:构建完整学习闭环
任务实施需贯穿课前、课中与课后环节。课前阶段,教师通过微课视频介绍任务背景,如播放餐厅点餐真实录像,学生观察并记录关键表达;同时发布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词汇与句型。课中阶段,学生分组完成任务,教师通过巡视提供语言支持,如纠正“I want eat...”等错误表达为“Iwant to eat...”,并记录典型错误用于课后反馈;任务完成后,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从“内容完整性”“语言流畅性”等维度进行评价。课后阶段,学生上传任务成果视频至学习平台,教师选取典型作品进行点评,重点分析语言运用亮点与改进空间;同时布置拓展任务,如撰写任务反思日志或根据同伴建议修改对话脚本,促进深度学习。
任务反馈需注重正向激励。在“旅行计划”主题中,学生完成“周末出 游 方 案 ” 汇 报 后, 教 师 可 先 肯 定“You’ve considered the traffic conditionscarefully.”等具体优点,再提出“Try to use more modal verbs like‘should’to givesuggestions.”等建议。这种“三明治反馈法”既能保护学生积极性,又能引导其关注语言形式。教师还可设立“进步之星”“创意团队”等专项奖励,表彰在任务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小组,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结束语
任务驱动法通过真实性、层次性与合作性任务设计,将听说教学转化为语言实践过程。真实性任务搭建语言与生活桥梁,层次性任务满足差异化需求,合作性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三阶段实施模式构建完整学习闭环。实践表明,当学生成为任务主体时,其语言输出更自然、更丰富,例如在“餐厅点餐”任务中主动使用“Could you recommend a signature dish?”等高级表达。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优化任务设计,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沉浸式交际场景。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需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动态调整任务难度,确保“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性,最终实现“做中学、学中用”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敏 . 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模式构建 [J]. 基础教育外语研究 , 2024(2): 62-66.
[2] 王琳 . 真实性任务设计对初中生英语口语表达的影响 [J]. 现代外语教育技术 , 2023(5): 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