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藏族舞蹈表演教学中的非遗传承与创新研究

作者

梁彬彬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21000

引言

藏族舞蹈蕴含藏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与生活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藏族舞蹈表演教学存在传统技艺传承断层、现代创新表达不足等问题。研究如何在高校教学中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对培养专业人才、推动文化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藏族舞蹈表演教学中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一)构建民族文化记忆载体的三维传承体系

藏族舞蹈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其“锅庄”“弦子”等表演形式构建了藏族社会的集体记忆图谱。高校通过建立“动作韵律—服饰符号—仪式语境”的三维教学体系,实现非遗文化基因的系统性传承。例如,在“热巴舞”教学中,不仅解构“铃鼓翻飞”的肢体语言规范,更通过藏传佛教仪轨图谱解析其“驱邪纳福”的宗教内涵;在“锅庄舞”教学中,通过模拟藏族聚落“圆阵歌舞”的空间形态,让学生理解舞蹈作为族群社交纽带的社会功能。这种立体化传承模式,使高校成为藏族文化记忆的现代存储与解码中心。

(二)突破技术导向的艺术教育范式革新

传统舞蹈教学常陷入“技巧至上”的训练窠臼,而将非遗元素融入高校教学,可构建“文化反哺技艺”的双螺旋教育模型。以“卓舞”教学为例,在掌握“颤膝摆腰”的动作技术内核基础上,通过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的情景演绎,让学生在“舞蹈动作—文化叙事”的互文解读中,理解“卓舞”刚劲动律与高原民族精神的内在关联。这种教学范式突破了“动作复制”的机械训练模式,形成“技艺传承—文化理解—价值认同”的递进式育人链条,推动艺术教育从技能传授向文化育人的范式转型。

(三)激活非遗基因的当代转译与价值再生

高校通过“传统基因—现代语境”的转译机制,让藏族舞蹈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在技术融合层面,将“堆谐”舞步的“膝部颤动”韵律与多媒体光影技术结合,通过动态捕捉生成视觉化舞蹈图谱;在主题创新层面,以藏族生态保护实践为蓝本,在群舞编排中融入“神山圣湖”的现代守护故事,使“颤踏”动作成为生态伦理的肢体表达。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解构,而是通过“核心动律保留—文化符号再生”的方式,让非遗在舞台表演、社区文化建设等现代场域中实现活态传承,构建民族文化的当代话语体系。

二、高校藏族舞蹈表演教学中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现状

(一)传承体系存在文化解码缺失的断层危机

当前高校藏族舞蹈教学呈现出显著的“技艺与文化剥离”倾向,部分院校将“羌姆”“囊玛”等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舞种简化为肢体技术训练。以“囊玛”教学为例,多数课堂仅聚焦“三步一撩”的动作程式化训练,缺乏对其作为清代藏族宫廷舞蹈的历史脉络梳理——未阐释其融合汉藏音乐元素的发展历程,亦未解析“慢板歌唱+快板舞蹈”结构中蕴含的藏族审美哲学。这种“去语境化”教学导致学生仅掌握肢体动作的“形”,却未能理解舞蹈作为藏族贵族文化载体的“神”,使非遗传承陷入“技术空转”的表层化困境。

(二)创新实践面临本真性失衡的形式化困局

部分高校在藏族舞蹈创新中存在“视觉优先于文化”的创作偏差。如某高校改编的《高原春潮》虽引入电子音效与多媒体影像,却将“踢踏舞”中“以脚击鼓”的节奏核心简化为舞台灯光的闪烁频率,导致“踝部灵活击地”的传统动律被视觉奇观消解。这种创新模式割裂了舞蹈动作与藏族农耕文明的内在关联——传统踢踏舞步本是对田间劳作节奏的艺术化提炼,而现代改编中机械的电子节拍完全剥离了其文化根脉,使非遗创新沦为缺乏灵魂的形式表演,陷入“传统符号拼贴”的创作误区。

(三)协同育人机制存在资源碎片化的衔接障碍

高校与非遗传承场域的合作仍停留在“单点互动”层面,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资源转化机制。尽管部分院校邀请“锅庄舞”传承人开展短期工作坊,但未将其口述传承的“圆圈舞蹈阵法”“歌词即兴创作”等非遗知识转化为结构化的教学大纲。如某艺术学院在传承人工作坊后,未将采集的20 余段民间锅庄调式进行音乐频谱分析,亦未建立“民间艺人授课—专业教师整理—课程体系融入”的闭环流程,导致珍贵的非遗资源仅以零散讲座形式存在,未能形成可延续的教学内容体系,造成传承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高校藏族舞蹈表演教学中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一)构建文化基因解码与技艺传承的双螺旋课程体系

首先,构建包含“动作语汇—服饰符号—民俗语境—音乐谱系”的四维数据库,采用动态图谱技术解析藏族舞蹈的文化基因。例如,在“果卓”教学中,通过运动捕捉技术记录“轮舞队形”的空间轨迹,结合藏族聚落形态的 GIS 地图,可视化呈现舞蹈阵法与农耕社会结构的关联;针对“弦子舞”的“拖步颤膝”动作,建立包含关节运动角度、肌肉发力点的生物力学分析模型,实现从“形”到“神”的精准传承。

其次,创设《藏族舞蹈非遗基因解码》《高原文化与舞蹈创作》等核心课程,采用“田野调查—课堂解构—舞台重构”的三阶教学模式。如在“阿谐”(劳动歌舞)教学中,组织学生赴西藏昌都录制筑墙劳动的节奏频谱,将夯土声纹转化为舞蹈节拍训练素材;通过“动作考古”方法,对比敦煌壁画中的唐代“胡旋舞”与现代藏族舞蹈的动律关联,构建跨时空的文化传承脉络。

(二)创新具身认知与数字孪生结合的教学范式

首先,在舞蹈教室构建“藏东牧场”“卫藏庄园”等全息投影场景,配合藏式帐篷、玛尼堆等实物装置,开展“锅庄舞”节庆仪式的全真模拟教学。学生通过扮演“弦子领舞者”“热巴艺人”等角色,在青稞酒酿造、糌粑制作等民俗活动中,理解舞蹈作为生活仪式的原初功能。引入“具身认知”理论,通过“身体记忆训练”,让学生在模拟高原行走的肢体体验中,自然获得“颤膝”动作的发力逻辑。

其次,运用动作捕捉与VR 技术,为非遗传承人建立“数字艺魂”档案库。如对“卓舞”传承人的膝部颤动轨迹进行 0.01 毫米级精度记录,生成可交互的三维教学模型;开发“藏族舞蹈非遗 AR 图谱”,学生通过手机扫描实体道具(如热巴铃鼓),即可触发其从吐蕃时期到现代的演变动画,同步显示不同历史阶段的宗教内涵与社会功能解读。

(三)构建校地协同的非遗创新生态网络

首先,与西藏拉萨、四川甘孜等非遗富集区的文化馆共建“高原舞蹈基因库”,推行“田野调查—学术研究—创作实践—社区反哺”的闭环机制。例如,某高校与甘孜州非遗中心合作,通过光谱分析技术还原当地“弦子舞”服饰的矿物染料成分,将传统色彩美学融入现代舞美设计,创作的群舞《雪山下的田野》既保留“拖步甩袖”的核心动律,又通过无人机航拍构图呈现乡村振兴的时代图景。

其次,建立“非遗传承人+高校学者+行业专家”的三元导师团队,制定分层培养方案。在“热巴舞”教学中,传承人负责“铃鼓舞法”“面具绘制”等技艺传授,高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撰写《热巴舞仪式中的图腾崇拜研究》,服装专业教师则将面具纹样转化为3D 打印舞台装置,实现“技艺传承—学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多维赋能。

(四)探索传统基因的现代转译与跨界创新

首先,以《格萨尔》史诗为文化母本,运用“动作叙事学”理论构建现代舞剧创作体系。如舞剧《雪域英雄》采用“卓舞”的刚劲动律表现格萨尔王的征战场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将传承人表演转化为动画角色的运动数据,再结合全息投影技术呈现“赛马称王”的宏大叙事,使传统“托掌颤膝”动作成为英雄精神的视觉符号。

其次,联合数字媒体、人工智能等专业成立“非遗创新实验室”,推动藏族舞蹈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例如,舞蹈专业与计算机系合作开发“智能编舞系统”,输入“堆谐”的“膝部颤动”参数后,系统可自动生成融合现代街舞元素的创新舞步;与服装设计专业共同打造“邦典(藏族围裙)智能舞美”,通过电子织物技术使围裙纹样随舞蹈动作呈现动态光影,实现服饰非遗与舞台艺术的协同创新。

四、高校藏族舞蹈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评价体系构建

(一)建立三维度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构建包含“动作基因保留度”“文化符号完整性”“仪式语境还原度”的本真性评价模型。如对“卓舞”教学的评价,通过动作捕捉数据对比传承人原始表演与学生演绎的膝部颤动频率偏差值(允许误差 ⩽3.5 ),分析“托掌甩袖”动作中腕关节运动轨迹的相似度;针对“热巴舞”面具绘制教学,建立矿物颜料成分光谱分析数据库,评价学生作品与传统工艺的材料一致性。

其次,设计“技艺掌握—文化理解—创新应用”的三阶评价量表。在技艺层面,通过“颤膝摆腰”动作的生物力学达标率(如膝关节屈伸角度标准差 ⩽5 )量化技术掌握程度;在文化层面,采用“非遗知识图谱绘制”测试,评估学生对“锅庄舞”圆圈阵法与藏族社会结构关联的认知深度;在创新层面,通过“传统动律现代转译”作品评审,考察学生能否在保留核心动作特征的前提下完成时代主题表达。

最后,建立“校园—社区—社会”三级传播评价体系。统计非遗主题舞蹈作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展演频次、社区非遗工作坊的参与人数,以及通过短视频平台(如抖音“#藏族舞蹈非遗”话题)的传播数据(播放量、互动率等)。例如,某高校创作的《唐卡舞韵》在 B站发布后获得 10w+播放量,衍生出“唐卡绘画+舞蹈动作”的二次创作热潮,可作为社会影响力的量化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藏族舞蹈表演教学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场域。通过构建文化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协同机制,既能守护藏族舞蹈的文化根脉,又能赋予其时代生命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让非遗在高校教学中实现“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双向目标。

参考文献

[1]扎西卓玛.高校藏族舞蹈教学中的非遗保护与创新研究[J].民族艺术教育,2022(04):45-47.

[2]陈璐.藏族舞蹈非遗传承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实践路径[J].舞蹈教育研究,2021(11):68-70.

[3]尼玛次仁.非遗视角下高校藏族舞蹈表演课程改革探索[J].西藏艺术研究,2020(03):102-105.

梁彬彬1987 年5 月,男,江苏徐州,助教,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