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时代校园思政教育模式方法创新研究

作者

武美仙

山西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2

引言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席卷各行各业的背景下,学校作为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其思政教育生态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育时代新人”,为思政教育明确了目标。本文从人工智能给思政教育带来的变革出发,围绕创新育人核心,构建了"智能教育、虚拟实践和情感计算"三维协同智慧思政创新体系,并从这三个维度探讨了AI 时代校园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AI 时代校园思政教育工作新机遇

(一)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分析学生课堂互动数据(如视频微表情、答题文本情绪、在线学习轨迹等)构建学生学情数字孪生体,形成包含政治认同度、价值取向离散度等多个维度的思想动态图谱,并据此分钟级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教育定制,双向提升教学以及学习效率。

(二)知识生产能力发生质变

生成式 AI 的出现,使得革命精神讲解方案、科技强国案例课程和爱国虚拟展览等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并据此迅速构建校园"红色文化素材库"。相比于传统教学,在提升知识生产率的同时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与价值认同感。

(三)交互方式产生范式创新

智慧思政教育系统推出"AI 马克思",基于 NLP 技术实现智能理论问题对话解答;智能辩论系统可创设多种价值观冲突场景,实现学生思辨能力的可量化提升;VR/AR 技术支持下的沉浸式教学,有效提升红色精神学习的情感共鸣强度等,人工智能已促使校园思政教学从单向输出转向多维交互。

(四)教育决策转向精准治理

校园物联网思政效果评估系统,能够精准识别课堂活跃度较低的教学单元,结合课堂音视频分析自动生成教学改进建议;通过 AI 分析能够发现隐性价值困惑学生群体,构建动态心理画像并匹配个性化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及时干预,提升干预成功率;教育大数据预测模型,能够对重大舆情事件的预警时效提前 72 小时,并量化评估不同干预策略成效,为高校提供智能决策支持。

二、AI 时代校园智慧思政教育工作理论基础与框架

(一)理论基础

AI 时代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根基,深度融合智能技术与教育规律的系统性框架。其核心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强调智能化手段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依托"智慧教育"理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思政教育的数字化重构;三是吸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通过智能交互场景增强学生的价值体认与认知内化。同时整合教育传播学与信息系统理论,形成"内容供给-载体融合-效果评估"三位一体的智慧化运行机制。

(二)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

在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态的背景下,智能教育系统、虚拟实践平台和情感计算应用三维协同,共同构成了以技术为支撑工具、教师为决策核心、学生为价值建构主体的动态循环校园智慧思政创新体系。智能教育系统通过自适应学习算法和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虚拟实践平台利用 VR/AR 技术创设沉浸式教育场景,增强学习体验;情感计算应用则通过面部识别、语音分析等技术实时监测学生情感状态,为教师提供精准的干预建议与依据。

电子科技大学实施的“AI 赋能思政”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项目整合了“i 思政大模型”智能教育平台、“成电芯伙伴”AI 综合智能体、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和专业化思政语料库,覆盖全校学生。实践表明,参与项目的学生在理论学习吸引力和参与度上显著提升,日常思想教育实现智能化业务办理和精准“全面画像”,思政内容回答准确性和针对性增强。特别是在技术迭代中,“i 思政大模型”历经多次升级并向多模态和移动端延伸,语料库注入 200 万对问答数据并持续优化,有效保障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连续性和适应性。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了 AI 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巨大潜力。

三、AI 时代校园思政教育工作方法路径创新

研究表明,智能教育系统、虚拟实践平台和情感计算应用三大方向的升级创新应用,是 AI 背景下校园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的关键举措,能够显著提升教育效果并推动校园思政工作的智能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一)智能教育方法的体系化升级

创建学生"AI 学习伙伴",形成"教师-学生-AI"三方对话机制。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智能问答,通过知识图谱关联理论知识点与实时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在价值碰撞中提升思辨能力,教师则负责关键节点的价值澄清。部署"AI 思政教研助手",集成课程设计、案例检索、学情预测等功能,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海量教育案例,提炼最佳教育策略,构建动态策略库,为教育者提供个性化教案推荐,提升教学效率。

(二)虚拟实践方法的沉浸式重构

构建"云平台+微场景 + 活资源"的课程生态系统。开发思政教育智能资源库,整合 VR 数字展馆、党史事件模拟推演系统等 AI 工具包,构建多种红色历史交互场景,让学生"亲身经历"革命历史事件;搭建"百年对话"等虚拟课堂,学生可与 AI 历史人物展开价值观对话训练,更加有效地提升历史使命感。开发"脱贫攻坚数字沙盘"等社会问题模拟系统,学生通过参数调节观察不同政策影响,在模拟治理中深化制度认同;通过角色扮演,在仿真环境下深化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提升社会认知。

(三)情感计算方法的闭环化运作

构建"思想雷达"评估系统,实施课前智能诊断-课中人机协作-课后个性追踪的闭环教学。利用学习分析系统绘制学生思想认知图谱,动态显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维度的发展轨迹。通过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收集心率变异性等生理指标,结合语音情感识别、文本情感分析、微表情识别等技术,检测思政活动的即时育人效果,同时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危机并进行干预。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三重关系的平衡:智能工具辅助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平衡,数据驱动的精准性与教育模糊艺术性的平衡,技术应用的创新性与教育本质稳定性的平衡。同时,还要注重建设风险防控机制,建立 AI 内容"双重过滤"系统,即意识形态审核和育人价值评估,开发校园教学大模型时要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数权重,确保生成内容符合政治要求。未来学校应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 AI 为介质、以价值观形成为内核"的新型育人生态,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培根铸魂的"智慧教具"。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北京:新华社,2016.2.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N].北京:新华社,2024.3.谭亚莉,袁荷春.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深度学习的应用图景与优化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5(6):22-29.4.杨秀玉.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专、创”融合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5(4):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