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内容的网络语言表达

作者

尤雯

淮南市新闻传媒中心 安徽淮南 232063

引言:立足于融媒体这一大背景下,新闻生产、分发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不仅用户获取新闻渠道从单一走向多元,传播模式也由“单向输出”转向“双向活动”。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凭借其新颖和个性化的特点,也在社交媒体平台迅速蔓延,并逐步渗透到新闻生产与传播各个环节。像当下“yyds”“躺平”等一众网络热词日渐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就这一现象而言,其既反映出受众对于新闻传播个性化、娱乐化的新需求,也给传统新闻表达完善提出了全新方向,下文便立足于这一态势,探究融媒体环境下新闻内容与网络语言融合的具体模式。

一、网络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在融媒体时代,网络语言为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与创新性,在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

一方面,从内容层面来说,网络语言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与贴近性,可敏锐捕捉到社会热点以及大众情绪,为新闻报道增添鲜活素材。像网络语言“内卷”一词,便生动描绘了社会竞争加剧下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虑状态,新闻报道中引入这一网络语言,便可精准概括社会现象,让受众对于新闻所传递的内容“言简意赅”进行了解,并极大丰富了新闻的内涵。

另一方面,从形式上,网络语言也打破了传统新闻语言严肃、刻板的风格定式,可为新闻呈现带来多样裱花,像当下较为流行的“标题党”式的热梗,如“救命!这波操作太秀了”,便会更为吸引受众观看。抑或在图文新闻中,结合“家人们,谁懂啊”相关网络语言,既营造出亲切的交流氛围,又增强了用户的代入感,其不仅契合当下快节奏的信息消费模式,也使得新闻能够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中更为广泛的传播,实现更大影响力。

二、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内容网络语言表达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选用网络词汇

立足于融媒体背景,将新闻内容进行网络语言表达,虽然可将新闻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呈现,但就网络语言而言,其仍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含义较为模糊,如若利用不当,便会给新闻报道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合理选用网络词汇是重中之重,新闻工作者应敏锐捕捉具有广泛传播基础且与社会共鸣的网络词汇,将其恰当融入相关新闻报道中,比如“小镇做题家”这一网络词汇,便精准勾勒出特定群体的成长背景与奋斗历程,其便可恰当融入教育、就业相关新闻报道中,既能够引发受众共鸣,又能使内容更接地气。同时,在应用网络语言过程中,也要一定程度上避免“为了用而用”,要最大程度保证与新闻语境的适配性,对于生僻、小众以及易引发歧义的网络词汇,尽量不予采用,若必须使用,也需在文中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以实现新闻内容传播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二)注重语境和语言规范

在新闻工作者运用网络语言重塑新闻内容的过程中,除了合理选用网络词汇以外,也需注重语境和语言规范,从这一角度来说,一方面,在语境方面,不同新闻题材、传播平台以及受众群体均存在显著差异,比如时政新闻,其聚焦于政策解读和国际局势等严肃议题,受众会更为关注其内容的权威性,网络语言在使用时便需格外谨慎,要避免其随意性。而反观生活类、娱乐类新闻则面向年轻受众群体,其更希望内容具有趣味性和亲和力,则可适当运用网络流行语强化内容吸引力。另一方面,在语言规范层面,新闻作为主流媒体的传播载体,要坚守语言表达基本准则,新闻工作者应严格筛选,摒弃表意模糊和违背公序良俗的用语,切实推动网络语言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新闻传播效果与语言文化建设的双赢。

(三)始终坚守“内容为王”

在当下融媒体时代,尽管网络语言为新闻报道带来了创新与活力,但新闻工作者在追求新颖、创新报道方式的同时,仍需坚守“内容为王”这一理念,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形式的创新永远服务于内容的价值,始终坚守“内容为王”才是新闻传播的立足之本。不能因追求网络语言所带来的流量效应,而忽视新闻事实的深入挖掘与严谨核实,应始终保证事件脉络清晰、信息混合无误,让网络语言成为凸显新闻专业性、权威性的辅助手段,而非掩盖内容空洞的华丽外衣,从而真正实现新闻传播的时代使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融媒体背景下,网络语言嵌入新闻内容表达,不仅是重塑新闻传播生态的重要力量,也是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距离的关键举措。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网络语言的优势与短板,需在多元传播环境中,发挥网络语言的传播优势,坚守新闻的专业性与严肃性,以“扬长避短”,让新闻在融媒体时代持续释放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实现新闻价值与传播效果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梁羽煊.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内容生产转型路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5,9(4):10-12.

[2]王超尘.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正确运用网络新闻语言[J].新闻文化建设,2024(15):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