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露天铁矿采矿生产中的问题分析

作者

刘洋

烟台大地爆破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烟台 264000

1 露天铁矿采矿生产的主要流程与特点

露天铁矿采矿生产是一个系统化的作业过程,主要包括矿体剥离、矿石采装、运输和排土等关键环节。首先,在矿体剥离阶段,需要清除覆盖在矿体上方的表土和岩石,为后续开采创造条件。这一环节通常采用大型电铲或液压挖掘机进行作业,其效率直接影响整个采矿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剥离作业会产生大量废石,如何合理处置这些废石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矿石采装是核心生产环节,主要采用电铲或前装机将爆破后的矿石装入运输设备。这一过程对设备性能和操作技能要求较高,既要保证装车效率,又要避免矿石贫化。在实际作业中,采装环节常因设备老化、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效率下降,甚至引发安全事故。运输环节则主要依靠重型矿用卡车,将矿石运往破碎站或选矿厂。由于矿区道路条件复杂,加上运输量大、频次高,这一环节存在显著的交通安全风险。

露天铁矿生产具有几个鲜明特点:一是作业空间开放,受天气影响较大。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可能导致生产中断,增加安全风险。二是生产规模大,设备投入多。一台大型电铲通常需要配备多辆矿用卡车才能保证连续作业,设备协调管理难度较高。三是环境影响显著。开采活动会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可能引发水土流失、边坡失稳等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从工艺流程看,各环节紧密衔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生产效率。例如,爆破效果不理想会增加采装难度;运输系统不畅会造成采场拥堵。因此,优化生产流程、加强各环节协调配合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复杂矿体条件下,更需要根据矿体赋存状态灵活调整开采顺序和工艺参数。

2 露天铁矿采矿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问题

设备老化与工艺落后直接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多数矿山仍在使用超期服役的陈旧设备,电铲、矿卡等关键设备的故障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连续作业能力。特别是在矿石采装环节,老式电铲的挖掘效率明显不足,往往需要多次重复操作才能完成装车,造成时间浪费。同时,传统开采工艺难以适应复杂矿体条件,在矿体形态变化较大的区域,常出现矿石贫化或资源浪费现象。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升。露天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和低品位矿石往往被简单堆放,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研究表明,通过改进选矿工艺和分级利用技术,这些"废弃物"中的有价成分完全可以被回收利用。然而,由于技术投入不足和管理粗放,许多矿山仍停留在单一高品位矿石开采阶段,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这种状况不仅降低了整体经济效益,也增加了环境治理压力。

第三,生产组织管理存在明显短板。矿区物流调度缺乏科学规划,运输车辆空载率较高,导致能源消耗增加。爆破、采装、运输等环节衔接不畅,经常出现"人等车、车等铲"的被动局面。已有学者指出,通过规范生产秩序和优化作业流程,可以显著提升整体运行效率。但现实中,多数企业仍沿用经验管理模式,缺乏数据支撑的精准决策。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也是制约因素之一。虽然部分大型矿山已开始尝试智能化改造,但整体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方面进展缓慢。中小型矿山更是面临技术人才短缺困境,难以开展有效的工艺改进。这种状况导致许多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新技术、新方法无法得到推广应用。

从长远发展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系统性的改进措施。一方面要加快设备更新换代,引入高效节能的新型采矿装备;另一方面需加强技术创新,开发适合不同矿体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同时,建立科学的生产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各环节协调配合,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这些改进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也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 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问题

地表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是最直接的生态影响。采矿活动需要大面积清理地表植被和剥离岩土层,导致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特别是在山区地带,这种破坏会引发新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时可能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研究表明,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不仅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还会改变区域小气候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被破坏的植被往往需要数十年才能自然恢复,而人工修复又面临成本高、周期长的困境。

水环境系统受到显著干扰。露天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地下涌水需要持续抽取,这种作业方式容易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同时,矿区排水系统若设计不当,可能将含有重金属的矿坑水排入周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已有学者指出,水环境管理应当成为露天铁矿环保工作的重点领域,需要建立全过程监控体系。

尾矿处理与土地复垦面临技术挑战。尾矿库通常选址于河流沟谷等敏感区域,其建设和运行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存在污染扩散风险。当前尾矿处理技术仍以传统堆放为主,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在土地复垦方面,虽然部分矿山已开展修复工作,但受制于土壤改良技术和资金投入,复垦质量参差不齐,难以达到原有生态功能水平。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不足。开采活动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造成破坏,导致局部区域物种数量减少。特别是在生态敏感区,这种影响更为显著。现有环保措施多集中在末端治理,缺乏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考虑。如董思松所述:"环境保护是露天铁矿开采的重要议题,如何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关键"。

边坡生态修复存在技术瓶颈。传统边坡治理主要关注稳定性问题,对生态功能恢复重视不够。虽然部分矿山尝试采用客土喷播等技术进行植被恢复,但在陡峭边坡、岩质边坡等特殊条件下,植物成活率仍然较低。这种状况导致许多修复工程流于表面形式,难以实现真正的生态功能重建。

从管理层面看,环保责任落实不到位也是突出问题。部分企业仍存在"重开采、轻保护"的倾向,环保设施投入不足,日常监管流于形式。如崔伍强调:"规范生产秩序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状况导致许多环保措施难以有效实施,影响整体治理效果。

结语

当前露天铁矿开采面临的核心问题集中在生产效率、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设备老化与工艺落后导致生产效率难以提升,爆破作业不规范和边坡监测不足带来安全隐患,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技术更新滞后、管理机制不完善和环保意识薄弱。

参考文献

[1]王东荣,王伟.露天开采矿山采矿技术及安全研究[J].《工程建设》,2024.

[2]雒鸫,赵新阳,索贇,等.初探辽宁省本溪钢铁(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 司南芬露天铁矿矿山环境治理方案[J].2014:73-73.

[3]师文强,贾永强,宝音吉雅.高段位雷管在露天(铁矿)矿山爆破降震中的应用[J].2015:13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