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路径研究
邹冰
盐城市新河幼儿园 江苏省盐城市 224001
淮剧作为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将淮剧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通过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开发,可以拓展幼儿的文化视野,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本研究旨在探讨淮剧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路径,以“戏韵童心”活动为案例展开研究。
一、淮剧非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融入
1.1 淮剧非遗文化价值与意义
淮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地域文化特色。它起源于江淮地区,以独特的方言唱腔、生动的故事演绎和丰富的表演形式,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风貌、情感表达与精神追求。淮剧的剧目内容涵盖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现实题材等,蕴含着传统美德、家国情怀与人文智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将淮剧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能让幼儿从小接触并了解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还能通过戏曲艺术的感染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
1.2 幼儿园课程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幼儿阶段是人格塑造、认知发展与文化启蒙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的浸润能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将淮剧等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有助于幼儿建立文化自信,在接触本土艺术形式的过程中,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1.3“戏韵童心”活动设计
“戏韵童心”活动以淮剧非遗文化为核心,深度诠释“韵”的多重内涵,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设计了系列趣味化、游戏化的课程内容。“韵”既体现在淮剧独特的唱腔韵律中,那婉转悠扬、充满方言特色的曲调,是淮剧艺术的灵魂之韵;也蕴含在表演时的身段韵味里,演员举手投足间的优雅姿态,传递着艺术的美感;还展现在服饰、道具等细节的韵味之美上,精致的花纹、艳丽的色彩,无不彰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对幼儿的影响
2.1 淮剧文化体验与情感交流
淮剧文化体验为幼儿搭建了情感交流的桥梁。在参与淮剧主题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聆听故事、学唱曲调、模仿表演,深入感受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演绎淮剧《清风亭》时,幼儿能体会到角色间的亲情与善良,从而萌发同理心与同情心。
在“小淮班”排演《白蛇传·游湖》时,幼儿们通过对角色的深入理解,感受到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真挚的爱情,以及小青对姐姐的忠诚守护,这些情感体验丰富了幼儿的内心世界。集体参与的表演活动也促进了幼儿之间的互动合作,他们在共同完成剧目表演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协调、相互配合,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2.2 传统文化活动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促进
传统文化活动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淮剧主题活动中,幼儿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故事、民俗知识、文学语言,拓宽了知识视野,丰富了认知储备。在学习淮剧唱腔与表演时,幼儿需要分辨不同的音调、节奏,模仿复杂的肢体动作,这有助于提升其听觉感知、肢体协调与空间认知能力。
例如,通过练习淮剧中的云手、兰花指等动作,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得到锻炼;在记忆唱词与剧情时,幼儿的记忆力与语言理解能力也得到发展。在“小淮班”排演《白蛇传·游湖》的过程中,幼儿们需要记住每个角色的台词、动作和出场顺序,这对他们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此外,淮剧表演中的角色分析、情节推理等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促进其综合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后续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
2.3 传统文化活动对幼儿审美情感的培养
传统文化活动在幼儿审美情感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淮剧艺术以其绚丽的服饰、精美的妆容、优美的唱腔与灵动的表演,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幼儿在欣赏淮剧舞台艺术的过程中,感受色彩搭配、造型设计的美感,提升视觉审美能力;通过聆听婉转悠扬的唱腔、富有节奏感的锣鼓伴奏,培养音乐鉴赏力与艺术感知力。
在“小淮班”表演《白蛇传·游湖》时,白娘子飘逸的长裙、许仙儒雅的长衫,以及舞台上美轮美奂的西湖布景,都给幼儿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参与淮剧表演与创作活动时,幼儿发挥想象力,设计角色形象、编排剧情动作,将自己对美的理解融入其中,实现审美创造。这种沉浸式的审美体验,不仅让幼儿学会欣赏传统文化之美,还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引导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塑造健全的审美人格。
三、淮剧非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持续推广与发展
3.1 教师专业发展与能力提升
教师是推动淮剧非遗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幼儿园应组织开展淮剧文化专题培训,邀请淮剧艺术家、非遗传承人进行讲座与指导,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淮剧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与表演技巧,丰富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同时,开展教学实践研讨活动,鼓励教师结合幼儿特点开发淮剧主题课程,分享教学经验与创新方法,共同探索适合幼儿的教学模式。
3.2 家园共育与传统文化传承
家园共育是实现淮剧非遗文化有效传承的重要途径。幼儿园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淮剧文化融入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开展亲子淮剧体验活动,如亲子共学淮剧唱段、共同制作淮剧手工道具,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同时让家长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中来,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
3.3 跨学科整合与深化课程融合
跨学科整合是深化淮剧非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融合的有效策略。将淮剧与语言领域结合,通过讲述淮剧故事、学念淮剧台词,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与文学素养;与艺术领域融合,开展淮剧绘画、手工制作活动,如绘制淮剧脸谱、制作戏曲头饰,培养幼儿的美术创作能力;与音乐领域结合,学唱淮剧曲调、感受戏曲节奏,增强幼儿的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与社会领域结合,引导幼儿了解淮剧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与文化理解能力。
四、结语
通过将淮剧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可以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戏韵童心”活动以其对“韵”的深度挖掘和对经典剧目的创新演绎,为淮剧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的研究应借鉴“戏韵童心”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更多可能性,让更多的幼儿能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小青.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活动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5,(07):101-104.
[2]卢素环.非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实践策略研究[J].教师,2025,(0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