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作者

袁光琴

云南省建投第一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 楚雄彝族自治州 650500

摘要:基于构建生态文明型国家的战略发展方针,面对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文章以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为题,结合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及注意事项,希望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措施

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水利水电工程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来源,广泛应用于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中。然而,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往往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如何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1.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能源保障。然而,随着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水文

水库的建设会导致上游水流的改变,蓄水后,原有的自然流量被人为调控,形成季节性和日常的波动。这种变化可能导致下游地区水流的变化,水位的升降更加剧烈,进而影响到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以及生态用水等各类需求。尤其在干旱季节,水库的蓄水和放水可能加剧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从而影响到区域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水质

大规模的水库蓄水会导致水体自净能力的降低,尤其是当水流速度减缓时,水体中的有机物、泥沙等物质难以迅速被分解和排出。这不仅可能导致水库水质恶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还可能影响到下游水体的水质。水质的恶化直接影响到当地的饮水安全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3)土壤

水库建设通常会淹没大片土地,导致原本可耕地转变为水域,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此外,水库的水位波动可能导致周围土壤的湿度变化,长期浸泡在水中的土壤可能会因缺氧而变得贫瘠,降低土壤的肥力和稳定性。

(4)生物多样性

水库的建设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生物栖息地,还改变了物种的迁徙路线和生态链的结构。例如,水坝的存在可能阻碍鱼类的洄游,影响它们的繁殖和生长。而在一些山区,水库的蓄水会导致周围动植物栖息地的消失,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此外,工程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及建筑材料,也可能对周围生物造成直接的物理伤害或化学污染。

2.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1规划阶段的保护措施

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阶段,合理的选址和优化设计可以更好地避免项目周边生态环境被破坏。具体地说,在选址时,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避免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脆弱的区域建设水库。例如,避免选择湿地、重要水鸟栖息地、渔业资源丰富的水域以及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作为水库的建设地点。通过生态环境评估和环境影响分析,评估不同选址方案对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中,应尽量降低对水文、水质和生物栖息地的负面影响。简单来说,就是优化水库的蓄水量和水位波动范围,确保水位波动不至于对周围生态系统造成过大影响。此外,还要考虑鱼类通道、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以及水库区域与周围生态环境的联系。例如,可以设计生态过渡带,减少水库对原有生态环境的隔离作用;同时,通过增加水库的溢洪道和调整水流的放水模式,尽量保持下游水文环境的稳定。

2.2施工阶段的保护措施

在施工阶段,尽管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环境干扰,但通过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仍然能够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减少扬尘和控制噪声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和土石方作业会产生扬尘和噪声污染,影响周围的空气质量和居民生活。为了减少扬尘污染,可以采取洒水降尘、覆盖扬尘源等措施。而对于噪声污染,则可以通过使用低噪声设备、施工时间的合理安排(如避开夜间施工)等方式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2)做好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往往会涉及大片土地的征用和自然植被的破坏,甚至可能对某些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造成威胁。为了保护这些动植物,可以采取生态恢复措施,例如设置栖息地保护区、移植珍稀植物、对部分动物种群进行人工保护等。此外,施工区应严格控制野生动植物的捕杀与干扰,避免生态链的破坏。

2.3运营阶段的保护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营阶段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间段内,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能够将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1)生态流量控制

生态流量是指维持水生态系统 功能所必需的最小水量。在水库调度和水力发电过程中,应保证下游的生态流量,防止因水流量过低而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或水质恶化。例如,在枯水期,要保证足够的生态流量来维持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2)水质监测与治理

基于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导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等问题,影响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必须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关注水中的溶解氧、氮磷含量、酸碱度等指标。针对水质问题,可以采取人工曝气、增设水质净化设备等措施,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此外,水库周围的湿地、植物带和人工湿地等自然净化系统也应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生物监测与保护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保护项目所在地周边的生态环境,在运营阶段还应加强生物监测与保护。例如,定期调查水库区域及其周边的鱼类、鸟类等物种的种群变化情况,及时采取补偿性措施,如人工放流、修复栖息地等,确保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此外,针对水坝可能造成的鱼类洄游障碍问题,可以通过建设鱼道、鱼梯等设施,帮助鱼类顺利通过水坝区域,从而维持其生态功能。

3.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3.1注意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差异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涉及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不同地区的生态敏感性不同,一些地区可能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或生态走廊,其他地区则可能是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区域。因此,在采取生态保护措施时,必须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进行详细的生态环境评估,确保保护措施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例如,在生态敏感区,应优先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而在生态承载力较强的地区,则可以在保障基本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适度开发。

3.2综合运用各种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不应仅限于单一的技术手段,而应采取综合性措施。例如,水库建设时应设计生态通道、鱼道等设施,以确保水生生物的迁徙和繁殖需求。同时,恢复周边湿地和植被,维护生态链的完整性。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做好水土保持,避免施工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直接破坏。

3.3进行长期监测与适应性管理

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需要通过长期的监测和适应性管理来评估与调整。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要求水利水电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保护措施,以应对新的生态挑战。

3.4注意水文变化与生态需求的平衡

水利水电工程对水文系统的干预会直接影响下游水体的流量、流速、温度等关键因素,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如何在保证发电需求的同时,满足生态流量、鱼类洄游等生态需求,是设计阶段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过低的生态流量可能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地破坏,甚至水体干涸,而过高的流量可能影响水力发电的经济效益。因此,合理设计生态流量,并实施科学调度,是关键。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多个阶段和多个领域的协调。通过加强规划阶段的环境评估、施工阶段的生态管理及运营阶段的持续监测,可以有效减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保护措施将更加完善,为实现绿色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赖世莲.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探究[J]建筑与电气.2023(07):241-243.

[2]胡荣兵.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保护管理研究[J]水上安全.2023(15):100-102.

[3]孙媛媛.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城镇建设.2021(02):190.

作者简介:袁光琴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 职称:工程师 籍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 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 身份证号码:5323221990080415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