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监控系统在垃圾中转站高效运行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芳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生活垃圾产量持续攀升,垃圾中转站作为城市垃圾处理的关键枢纽,其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与居民生活质量。然而,传统垃圾中转站普遍存在作业流程混乱、设备管理粗放、环境污染控制薄弱等问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垃圾处理需求。智能监控系统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够实时采集、分析垃圾中转站运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实现对设备、人员、环境的全方位监控与智能化管理。通过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可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提升垃圾中转站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对推动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垃圾中转站运行现状与智能监控需求分析

1.1 垃圾中转站传统运行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运行模式下,垃圾中转站存在诸多问题。作业流程方面,垃圾接收、压缩、转运等环节缺乏标准化规范,各环节衔接混乱,导致垃圾在站内停留时间过长,滋生细菌、散发恶臭。设备管理上,依赖人工巡检与经验判断,无法及时发现设备潜在故障,设备突发停机现象频发,影响垃圾处理效率。此外,环境监测手段落后,对渗滤液、有害气体等污染物的监测依赖人工定期采样,难以及时掌握污染动态,环境污染风险高。同时,人工记录数据效率低且易出错,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使得垃圾中转站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1.2 智能监控系统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着城市垃圾量激增,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十分必要。它能实现对垃圾中转站全流程、全要素的实时监控,精准解决传统模式的管理漏洞,提升处理效率与环保水平。从可行性来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发展,为智能监控系统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各类传感器成本不断降低、性能持续提升,可实现对设备、环境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解决了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处理难题;人工智能算法能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现智能预警与决策。同时,行业对智能化管理的重视与政策支持,也为系统应用创造了良好环境。

1.3 垃圾中转站高效运行对智能监控的功能需求

为保障垃圾中转站高效运行,智能监控系统需具备多种功能。在设备管理方面,要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包括转速、压力、温度等参数,及时预测设备故障并发出预警,以便提前安排维修,减少停机时间。作业流程管理上,通过监控各环节作业时间、进度,优化调度资源,确保垃圾快速高效流转。环境监测功能不可或缺,需实时监测渗滤液液位、成分,以及恶臭气体、粉尘浓度等环境参数,一旦超标立即报警,并联动处理设备进行应急处置。此外,还需具备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实现精细化管理。

2 智能监控系统在垃圾中转站的技术架构与应用实践

2.1 智能监控系统的硬件设备部署

智能监控系统的硬件设备部署是实现有效监控的基础。在垃圾接收区,部署称重传感器、车牌识别摄像头,自动记录垃圾来源、重量等信息;压缩作业区安装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压缩设备运行参数;转运区配备 GPS 定位装置,实现运输车辆轨迹实时追踪。同时,在站内关键位置安装温湿度传感器、气体浓度传感器,监测环境参数;部署高清摄像头,实现全方位视频监控。此外,配置数据采集终端与通信设备,将各类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确保数据采集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为系统运行提供可靠数据基础。

2.2 智能监控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

数据采集采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技术,整合传感器数据、视频数据、设备运行日志等信息。传感器数据通过物联网通信协议实现低功耗、远距离传输;视频数据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在本地完成特征提取,减少数据传输压力。数据分析环节,运用大数据处理框架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清洗与预处理;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设备故障预测模型、作业流程优化模型等,挖掘数据价值。例如,通过分析设备历史运行数据,预测设备故障概率;依据垃圾流量数据,优化车辆调度方案,实现智能决策与精准管理。

2.3 智能监控系统在垃圾中转站各作业环节的应用实例

在垃圾接收环节,智能监控系统通过车牌识别与称重数据自动关联,快速完成垃圾来源登记与计量,减少人工操作时间;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垃圾进行初步分类判断,发现违规投放及时预警。压缩作业时,系统根据垃圾量与设备运行状态,自动调整压缩参数,确保压缩效率与质量;当设备出现异常振动、温度过高等情况,立即触发报警并停机保护。转运环节,依据实时路况与运输任务,智能规划最优路线,调度车辆;通过 GPS定位与视频监控,实时掌握运输过程,保障垃圾安全转运,实现各环节高效协同运作。

3 智能监控系统助力垃圾中转站高效运行的优化策略

3.1 基于智能监控的作业流程优化方案

依托智能监控系统采集的数据,对垃圾中转站作业流程进行全面优化。通过分析各环节作业时间与效率瓶颈,重新规划作业顺序与资源配置。例如,根据垃圾流量的时间分布规律,提前安排设备维护与人员调配,避免高峰期设备故障与人员短缺;利用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动态调整车辆调度方案,减少车辆等待时间。同时,建立标准化作业流程模板,将智能监控系统的预警与指令嵌入流程中,实现作业流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提升整体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3.2 结合智能监控的设备维护与管理模式创新

改变传统被动式设备维护方式,基于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设备的预测性维护。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数据,建立设备健康评估模型,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与剩余寿命。当设备出现性能下降或故障征兆时,系统提前发出维护提醒,并提供维护建议。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远程监控与控制,技术人员可远程诊断设备故障,减少现场维修时间。此外,建立设备管理数据库,记录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为设备选型、采购、报废提供数据支持,优化设备管理模式,提高设备利用率与可靠性。

结语

智能监控系统在垃圾中转站的应用,为解决传统管理难题、实现高效运行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有效提升了垃圾中转站的作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在环境污染控制和公众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仍面临技术成本较高、数据安全隐患、人员适应性不足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降低系统成本,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推动智能监控系统与垃圾中转站运行管理的深度融合,为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的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赋能,助力实现城市环境卫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小明,李华.物联网技术在垃圾中转站智能化管理中的应用[J].环境卫生工程,2023,31(3):89-93.

[2]张建国,陈芳.大数据驱动下垃圾中转站运营管理优化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22,24(4):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