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AI赋能粤剧传承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吴龙 俄丹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4 年度肇庆学院青年项目科研课题“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经典粤剧题材的传承发展路径研究—以肇庆市粤剧团《四个银元》《独立团长》为研究对象”(编号:QN2024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字AI技术在粤剧传承发展中的应用,分析了粤剧面临的人才断层、传播壁垒和技艺流失等现实困境。文章提出了利用AI技术进行粤剧资料的数字化保存、创新创作和表演形式、扩大传播范围等解决方案,并详细介绍了数字化记录与保存体系构建、智能化艺术创作体系创新、沉浸式传播生态构建和教育融合与人才培养等四大发展路径。数字AI技术为粤剧传承保护、艺术创新、文化传播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赋能效应,助力粤剧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

关键词:粤剧;数字AI;非遗;发展路径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AI technology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antonese opera, and analyzes the practical predicaments faced by Cantonese Opera, such as the talent gap, dissemination barriers, and the loss of skills. The article proposes solutions such as the digital preservation of Cantonese opera materials, innovative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forms, and expansion of dissemination scope by using AI technology. It also elaborates on four major development paths: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gital recording and preservation system, the innovation of an intelligent artistic creation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mmersive dissemination ecosystem,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Digital AI technology has brought enabling effects to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artistic innovation, cultural dissemin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Cantonese opera, facilitating it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Key words: Cantonese Opera Digital A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path

一、引言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自明朝起在岭南传承四百余年,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其独特唱腔、表演和剧目深受喜爱,并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面临全球化和数字化挑战,粤剧观众老龄化,年轻一代兴趣减少,传统传播渠道限制了其影响力。而数字AI技术的发展为粤剧传承带来新机遇。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全面记录和保存粤剧资料,创新创作和表演形式,以及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扩大传播范围。深入研究数字AI技术在粤剧中的应用,对保护和传承粤剧具有现实意义,并可为其他传统艺术提供参考。

二、粤剧传承的现实困境与 AI 技术的赋能潜力

(一)传统传承模式的局限性

在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粤剧传承遭遇诸多难题,传统传承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粤剧传承面临严峻的人才断层问题。统计显示,70%以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龄超过70岁,粤剧领域同样老艺术家多,年轻从业者少。粤剧团中坚力量平均年龄大,年轻演员尤其是青少年人才稀缺。基层粤剧团40岁以下演员仅占20%,且与老演员在技艺和理解上有差距。这反映了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和行业吸引力下降。粤剧培养周期长、成本高,年轻人因低回报和艰苦训练,往往选择其他职业。

传播壁垒同样限制了粤剧的发展。粤剧的传播主要依赖传统剧场演出,这种方式覆盖面有限,难以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粤剧的影响力微弱。据调查显示,在粤剧演出的观众中,年轻观众占比不足10%,大多数年轻人对粤剧缺乏了解和兴趣。传统剧场演出受到场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演出场次有限,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粤剧的宣传推广方式相对传统,主要依靠海报、报纸等传统媒体,难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技艺流失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粤剧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模式,这种方式使得许多表演细节和历史文献难以完整保存。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离世,一些独特的表演技巧和艺术风格逐渐失传。一些粤剧流派的独特唱腔和身段动作,由于缺乏系统的记录和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许多珍贵的粤剧剧本和历史文献,因保存条件有限,出现了破损、遗失等情况,这对粤剧的研究和传承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二)AI 技术的创新突破口

面对粤剧传承的困境,AI 技术的出现为其带来了新的希望,成为突破传统束缚的创新突破口。

多模态数据采集技术给粤剧的数字化保存给予了有力支撑,凭借高清影像设备、传感器等技术方式,可全面记录粤剧演员的唱腔、身段、表情等表演细节,把这些珍贵的艺术资料转变为数字化数据,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可精准记录演员的每个动作,形成详细的动作数据库,借助音频采集设备,可高保真地录制演员的唱腔,为后续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这些多模态数据可完整保存粤剧的表演艺术,还可借助数据分析,挖掘出其中的艺术规律与文化内涵,为粤剧的传承以及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生成式 AI 创作技术为粤剧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能够突破传统创作的边界,实现剧本、音乐等内容的智能化生成。通过对大量粤剧剧本和音乐的学习,AI 可以掌握粤剧的创作规律和风格特点,从而生成具有创新性的剧本和音乐作品。一些 AI 创作的粤剧剧本,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使粤剧更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AI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表演场景和演员特点,生成个性化的音乐和唱腔,为粤剧表演增添新的活力。

跨媒介传播技术凭借虚拟现实、提高现实等技术手段,对粤剧的观演体验给予重新构建,借助VR设备,观众可真切地感受到粤剧演出时的现场氛围,好似真正身处剧场内部,而AR技术可把粤剧元素同现实场景相互融合,创造出有较强互动性的观演体验,在部分粤剧演出过程中,观众利用手机APP扫描舞台上特定的标识,便可以获取和演出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演员介绍等信息,增进对粤剧的理解与欣赏。依靠网络平台,粤剧演出可达成实时直播,突破地域以及时间的限制,使得更多人有机会领略粤剧的魅力。

三、数字 AI 赋能粤剧传承的发展路径

(一)数字化记录与保存体系构建

在粤剧传承进程里,技艺流失问题较为突出,此时构建数字化记录与保存体系很关键,借助先进数字AI技术,针对粤剧表演、剧本、音乐等核心要素展开多模态数据采集,并进行语义分析,如此可实现对粤剧艺术的全面且永久性保存,为后续的研究、传承以及创新奠定坚实数据基础。

采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粤剧程式化表演,建立 3D 动态模型库,是数字化记录与保存体系的重要环节。粤剧的表演艺术极具特色,演员通过丰富多样的身段动作、手势姿态和表情变化,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情节。这些表演细节不仅是粤剧艺术的精华所在,也是传承过程中最容易流失的部分。利用动作捕捉技术,能够精确地记录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将其转化为数字化的数据,并构建成 3D 动态模型库。在这个模型库中,每一个动作都可以被详细地查看、分析和学习,无论是对于专业演员的技艺提升,还是对于初学者的入门学习,都具有极高的价值。以粤剧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为例,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能够将穆桂英在战场上的英姿飒爽、指挥若定的动作精准地记录下来,形成生动的 3D 动态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教学示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穆桂英的表演技巧;也可以用于研究分析,帮助学者深入探讨粤剧表演中的动作美学和文化内涵。

东南大学所开展的“粤剧时空数字艺术剧场”项目堪称数字化记录与保存体系构建方面的成功典范,此项目借助多模态数据采集技术达成了对粤剧经典剧目《帝女花》整部剧的数字化重构,凭借高清影像设备、动作捕捉技术以及音频采集设备,完整记录下了《帝女花》的表演进程,涉及演员的唱腔、身段、表情等诸多细节。基于此,运用NLP技术针对剧本展开语义分析,构建起详细的语义关联图谱,观众借助该项目的数字化平台,可真切地感受到《帝女花》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深入知晓剧本的文化内涵以及表演背后的故事,这一项目为《帝女花》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数字化资料,还为其他粤剧剧目的数字化记录与保存给予了宝贵的经验。

(二)智能化艺术创作体系创新

在数字 AI 技术的支持下,粤剧的艺术创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智能化艺术创作体系的创新,不仅能够激发创作灵感,提高创作效率,还能推动粤剧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

开发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粤剧剧本生成模型,为创作提供新方法。该架构在处理自然语言时表现出色,能有效理解文本的上下文和语义。通过学习大量粤剧剧本,模型能掌握创作规律和风格,生成创新剧本。创作者提供关键情节和人物设定,模型即可快速产出初稿,虽需润色,但提供了创意灵感。例如,输入“现代职场”“爱情纠葛”“梦想追求”,模型生成包含这些元素的剧本框架,创作者据此修改完善,提高创作效率,丰富粤剧题材。

广州大学“活粤”团队所开展的实践,切实呈现出了智能化艺术创作体系创新所取得的成果,该团队借助AI来生成粤剧服饰纹样,一方面使得设计效率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也为粤剧服饰赋予了新的设计风格与创意,在传统的粤剧服饰纹样设计工作当中,设计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去进行手工绘制与设计,并且设计的灵感和创意大多时候会受到个人经验以及视野的约束。而借助AI技术,“活粤”团队可依靠对众多传统粤剧服饰纹样展开学习与分析,生成各式各样新颖独特的纹样设计,这些设计保留了传统粤剧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还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以及审美元素,让粤剧服饰更能契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据相关统计,借助AI生成粤剧服饰纹样,设计效率提升了40%,极大地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创作效率。

(三)沉浸式传播生态构建

在数字时代,构建沉浸式传播生态是提升粤剧传播效果、扩大粤剧影响力的关键。借助元宇宙、情感计算等先进的数字 AI 技术,能够为观众打造全新的沉浸式观演体验,实现粤剧的精准化传播,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和喜爱粤剧。

元宇宙剧场的开发为粤剧传播提供了新空间和独特体验。通过虚拟演出空间,观众仿佛亲临现场,实时互动,甚至扮演角色,融入剧情。在元宇宙剧场,观众不仅是观看者,还是参与者和创造者,能挑选观看角度,实时对话,使用虚拟道具互动,提升观演趣味和参与感。观众可选择不同视角欣赏表演,通过语音聊天与演员互动,表达喜爱。一些剧场还提供角色扮演,让观众深入剧情,与主角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提升了观众对粤剧的兴趣和喜爱,使粤剧更贴近观众生活。

2024年“非遗广州红”活动中的AI共创装置,是元宇宙剧场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该装置实现了“一键变身粤剧名伶”的功能,观众可以通过该装置拍摄自己穿着粤剧戏服、模仿粤剧表演动作的照片或视频,并通过AI技术将其转化为具有粤剧风格的虚拟形象。这些虚拟形象可以在元宇宙剧场中展示,观众还可以将其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吸引更多人关注粤剧。这一装置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有趣的互动体验,还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扩大了粤剧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四)教育融合与人才培养

教育融合与人才培养是粤剧传承发展的根本。将数字 AI 技术融入粤剧教育,开发智能教学系统,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粤剧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粤剧人才。

智能教学系统为粤剧教育引入新方法。VR实训系统模拟真实场景,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学员能与虚拟大师互动,学习表演技巧。系统根据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纠正错误,提高效果。VR系统实时捕捉动作,与标准动作对比,指出不足,提供改进建议。这种指导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解决了传统教育中地域和师资限制导致的教学质量问题。

智能评测系统通过量化学员唱腔和身段数据,为粤剧教育提供客观评价。与传统依赖教师主观判断的教学评价不同,智能系统能准确分析学员的音准、节奏、音色等唱腔指标和身段动作的规范性、流畅性、表现力,提供详细评价报告和建议。这有助于教师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指导学员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习积极性。

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育契合数字时代需求的粤剧人才而言十分关键,高校开设“AI + 戏曲”交叉学科,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戏剧戏曲学等多学科的资源与优势给予整合,以此培养出通晓粤剧艺术又掌握数字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在粤剧的创作、表演以及传播等方面均可发挥关键作用,同时还可以推动粤剧与数字AI技术的融合,为粤剧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思路与方法。在“AI + 戏曲”交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习粤剧的历史、文化以及表演技巧等专业知识,又要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以及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学生经过学习,可运用AI技术开展粤剧剧本创作、音乐设计以及舞台美术设计等工作,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沉浸式的粤剧演出体验,为粤剧的传承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四、结语

数字AI技术借助构建数字化保存体系、智能化创作系统、沉浸式传播生态以及教育融合机制,于粤剧传承保护、艺术创新、文化传播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呈现出赋能效应。不过与此同时,数字AI也遭遇技术伦理与文化适应性这双重挑战,未来要依靠优化多模态数据采集、生成式AI创作等技术研发工作,拓展衍生品开发、文旅融合等应用场景,构建起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院校给予支撑、企业参与其中的协同创新机制。在坚守粤剧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探寻数字化传承范式,让这一岭南文化瑰宝在数字时代达成创造性转化,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

参考文献:

[1]冯庆想,郑唯.新时代粤剧艺术数字化发展研究[J].戏曲艺术,2024,45(05):163-171.

[2]孙淑芳,王艺.肇庆粤剧传承与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J].艺术评鉴,2023,(19):147-152.

[3]徐悦之,杜珈盈,冯雅婷.新媒体视域下粤剧的传承危机、机遇与创新策略分析[J].新媒体研究,2024,10(22):95-99.

[4]万书亮,贾祎涵.跨界·造星·传播:新时代粤剧的发展方略[J].戏剧文学,2024,(09):98-101.

[5]阮航.粤剧传播面临的困境与创新方法[J].魅力湖南,2025,(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