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视域下马头琴演奏法的活态传承策略研究

作者

敖日格乐

兴安盟乌兰牧骑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 137400

马头琴,作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拉弦乐器,历经数百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法与艺术风格。其音色浑厚、音域宽广,常用于独奏、合奏及伴奏,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表达力。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推广,马头琴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越来越受到学界与社会的关注。然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冲击下,传统演奏法正面临失传的风险。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传统技艺的学习兴趣不高,传承路径相对单一,活态传承的困境日益显著。因此,本文尝试从非遗视角出发,分析马头琴演奏法的传承现状与挑战,探索其“活态化”发展路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思路。

一、马头琴演奏法的文化价值与传承现状

1.1 马头琴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象征

马头琴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 8 世纪的北方草原,最初以“奚琴”之名出现,经蒙古族工匠改良定型,成为草原音乐的标志性乐器。其琴身造型模仿骏马,琴首雕刻马头,既体现了蒙古族对马的崇拜,也象征着自由奔放的民族精神。在蒙古族文化中,马头琴是历史的记录者,常伴随英雄史诗说唱、婚礼庆典与祭祀仪式,承载着游牧民族的集体记忆。无论是描绘草原风光的舒缓曲调,还是表现战争场景的激昂旋律,马头琴都以独特的音色传递着蒙古族对自然、生命与祖先的敬畏,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

1.2 传统演奏技法的分类与特点

马头琴演奏技法融合了弓弦乐器的共性与草原音乐的特性,分为弓法与指法两大体系。弓法中,长弓用于营造悠远意境,短弓强调节奏跳跃,颤弓则模拟马蹄声或风声;指法方面,滑音、泛音、揉弦是核心技巧,滑音通过手指在琴弦上的连续滑动,模仿蒙古长调的吟唱风格,泛音则以空灵音色表现草原的辽阔。这些技法配合独特的“潮尔”双音演奏法,使马头琴既能独奏展现细腻情感,也能在合奏中塑造雄浑气势。例如国际大师齐·宝力高先生的经典曲目《万马奔腾》,通过快速弓法与连续滑音,生动再现马群驰骋的震撼场景,彰显出马头琴演奏技法的独特表现力。

1.3 当前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下,马头琴演奏法的传承陷入困境。其一,传承人群断层严重,60岁以上传承人占比超 70% ,年轻群体因就业压力与现代娱乐冲击,学习意愿不足;其二,传统“口传心授”模式与现代教育体系脱节,缺乏标准化教材与科学教学方法,导致技艺传承效率低下;其三,文化生态变迁削弱了传承土壤,城市化进程使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消退,马头琴的传统应用场景不断萎缩;其四,商业化开发过度追求流量,部分演出为迎合大众审美简化技法,导致传统演奏法的文化内核流失,加剧传承危机。

二、非遗视域下的活态传承理论与实践

2.1 活态传承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活态传承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态发展中延续核心价值,其理论源于文化生态学与人类学。该理念认为,非遗需与当代社会互动,在保持技艺本真性的同时,融入现代生活需求。对马头琴演奏法而言,活态传承不仅是技法传递,更是将蒙古族的审美观念、哲学思想与生活智慧融入演奏实践。通过创新表现形式、拓展应用场景,使马头琴既能保留草原音乐的原生韵味,又能在现代音乐创作、文化旅游、国际交流中焕发新生,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2 非遗政策对马头琴传承的推动作用

自 2006 年马头琴音乐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政策扶持为传承注入活力。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传承人培养、曲谱整理与乐器改良,推动“马头琴进校园”工程,在内蒙古等地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地方政府举办“草原文化节”“马头琴音乐节”等活动,搭建传承展示平台。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保护责任,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促进传承基地建设与产学研合作。这些政策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教育支撑”的保护体系,有效改善了马头琴传承的资源与环境。

2.3 活态传承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分析

内蒙古艺术学院的“非遗传承创新班”是活态传承的成功范例。该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校园,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将传统师徒制与现代教育结合,培养出兼具传统技艺与创新能力的演奏人才。学员创作的《草原的呼唤》融合电子音乐元素,在国际音乐节获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此外,“抖音马头琴挑战赛”吸引百万网友参与,通过短视频传播扩大受众群体;蒙古国“马头琴交响乐团”则将传统技法与交响乐编排结合,在全球巡演中提升文化影响力。这些案例证明,多元化实践可激活马头琴传承的内生动力。

三、马头琴演奏法传承的多元化发展策略

3.1 教育机制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传承关键。基础教育阶段,编写分级教材,将马头琴纳入音乐课程,通过游戏化教学激发兴趣;专业院校需优化课程设置,开设演奏技法、音乐理论、文化研究等课程,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面向社会开展社区培训、老年大学课程,扩大传承覆盖面。例如,呼和浩特市“非遗传承基地”推出“周末大师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不同年龄层学习者提供系统教学,有效提升了传承的社会参与度。

3.2 数字化传播与新媒体手段的应用

利用数字技术打破传承时空限制。开发 VR 马头琴博物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草原演奏场景;建立数字曲谱库,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曲目进行数字化修复与创新编曲。在传播层面,借助短视频平台发布演奏教学、文化科普内容,策划“马头琴文化直播周”吸引年轻观众;与音乐流媒体平台合作,推出马头琴主题歌单,扩大作品传播范围。如“B 站马头琴UP 主”通过动画配乐、跨界演奏等形式,使传统音乐获得百万级播放量,展现出新媒体赋能传承的巨大潜力。

4 结语

马头琴的演奏法不仅是一种音乐技能,更是蒙古族民族精神与文化情感的体现。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下,其传承不仅要注重技艺的保存,更要注重文化的再生与传播。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将传统技艺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使其在新的语境中焕发活力,是传承工作的关键。本文基于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注重教育、传播与制度建设的多元化策略,希望为马头琴演奏法的可持续传承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活态保护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苏雅拉图.(2019).马头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8(2),45-48.

[2]包玉山.(2021).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族音乐传承策略探析—以马头琴为例.民族艺术研究,37(4),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