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等保2.0的医疗机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策略研究
张鹏
河北索派科技有限公司
一、等保 2.0 的内涵
等保 2.0 是我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框架下的网络安全防护核心制度,其核心内涵在于构建“技术+管理”双轮驱动的纵深防御体系。相较于等保 1.0,等保 2.0实现了三大升级:一是覆盖范围从传统信息系统扩展至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工业控制系统等新兴技术场景,适配医疗行业远程诊疗、智能设备、医疗大数据等应用需求;二是防护理念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免疫”,引入大数据分析、AI 威胁检测、零信任架构等技术,强调对未知威胁的动态感知与精准响应;三是合规要求细化,将安全要求分为安全通用要求与安全扩展要求(如云计算、物联网扩展要求),明确提出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隐私计算、应急响应等专项条款,并强化对测评机构、监管部门的责任约束。当前,医疗机构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其网络系统承载着海量患者隐私数据(如电子病历、基因信息)与核心业务(如HIS 系统、手术机器人控制),一旦遭受攻击可能导致诊疗中断、数据泄露甚至生命安全威胁。因此,基于等保 2.0 构建医疗机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既是履行法律义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医疗业务连续性与患者权益的现实需求。
二、基于等保2.0 的医疗机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策略
(一)安全物理环境防护,构建双重维度物理防护体系
医疗机构应当从机房安全以及设备安全这两个关键层面着手构建物理防护屏障,在机房安全方面,要搭建冗余化的电力保障体系,运用双路市电接入、模块化 UPS 不间断电源以及柴油发电机组成的三级供电架构,以此保证核心设备达成 99.99% 的可用性,还要部署防静电地板、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以及多参数环境监测装置,实时对物理环境异常情况发出预警,防止火灾、水浸等灾害致使业务中断。在设备安全方面,针对医疗物联网终端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借助 IEEE 802.1X 认证与 MAC 地址绑定技术达成设备接入认证,结合唯一设备标识创建资产台账,定期推送固件更新包来修复已知漏洞,并且集成硬件级加密模块对设备存储的敏感数据实施加密保护,防止因设备丢失或被盗而引发患者隐私泄露风险。
(二)安全通信网络防护,打造分层加密传输通道
医疗机构要构建安全通信网络,需借助网络架构优化以及传输加密技术,在网络架构方面,采用“分区隔离 + 智能路由”的设计方式:把网络划分成核心业务区,该区域承载着HIS、EMR 系统,互联网医疗区,此区域支持在线问诊、移动 APP 服务,物联网设备区,该区域连接智能床垫、手术机器人等设备。凭借 VLAN 技术达成逻辑隔离,再结合ACL 策略限制跨区域访问,部署SD-WAN 技术实现分支机构与总部之间的IPSecVPN 加密传输,这种技术支持多链路智能选路以及链路质量动态监测,以此保证远程诊疗、医联体数据共享等场景下的业务连续性,在数据传输方面,对于电子病历、检查报告等敏感数据,采用 SM4 国密算法进行端到端加密,结合 TLS 1.3 协议建立安全传输通道,防止中间人攻击,在服务器端部署SSL 卸载设备,将加密/解密运算从业务服务器分离出来,可使系统吞吐量提升 30% 以上,同时支持国密算法与国际算法的混合部署,兼顾合规性与兼容性。
(三)安全区域边界防护,部署多层次动态防御机制
医疗机构要在区域边界搭建起一种“检测 - 阻断 - 响应”一体化的防御体系,下一代防火墙也就是 NGFW,需要集成 DPI 深度包检测功能,依靠特征库匹配以及行为分析来识别像 SQL 注入、XSS 跨站脚本这类应用层攻击,再结合 IPS 模块达成实时阻断。还要部署沙箱技术,针对可疑文件比如邮件附件、下载文件进行虚拟化执行分析,以此检测勒索软件、挖矿病毒等未知威胁,在零信任架构方面,依据“最小权限原则”开展动态访问控制:借助用户身份认证比如多因素认证、设备状态评估比如终端安全评分、行为上下文分析比如访问时间、地理位置构建动态信任链,默认拒绝所有未授权的访问请求,举例来说,限制护士站终端只能依靠内网访问患者基本信息,禁止其借助公网修改处方数据,同时对于异常登录行为比如非工作时间频繁访问触发二次认证或者权限降级。
(四)安全计算环境防护,强化主机与数据双层防护
医疗机构要在计算环境方面进行加固,主要从主机安全和数据安全这两个层面着手,在主机安全层面,针对 Windows/Linux 服务器以及医疗终端,像医生工作站、护士站等,执行“最小化配置”策略,要关闭默认共享,禁用高危端口,比如 445、139 端口,还要部署 EDR 终端检测与响应系统,以此来实时监控进程行为、文件完整性以及注册表变更情况,并且结合威胁情报库去识别 APT 攻击。另外利用虚拟化补丁管理技术来实现批量终端的自动化补丁推送以及热修复,将补丁部署对业务产生影响的时间控制在15 分钟以内,在数据安全层面,要集成 DLP 数据丢失防护功能,借助正则表达式匹配、自然语言处理也就是 NLP 技术来识别患者身份证号、病历号等敏感信息,对于非法外传行为,像邮件发送、USB 拷贝等进行拦截和审计。对数据库实施透明加密也就是 TDE以及细粒度访问控制,也就是 DAC/MAC,记录所有 SQL 操作日志并且关联用户身份,防止内部人员违规查询或者篡改数据,建立“本地+异地”双活数据备份机制,支持全量/增量备份以及分钟级恢复,保证核心数据在遭受勒索软件攻击后可快速回滚到最近可用状态。
(五)安全管理中心建设,实现安全策略集中管控与智能响应
医疗机构要搭建起“监控 - 分析 - 响应”一体化的安全管理平台,在安全信息整合方面,借助 SIEM 系统集中收集防火墙、IDS/IPS、终端 EDR 等设备的日志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实现安全事件的关联分析以及威胁狩猎,还要部署 UEBA 用户实体行为分析模块,依据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用户行为基线,针对异常登录、数据批量导出等风险事件进行实时告警。在应急响应方面,要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勒索软件、数据泄露等事件的分级响应流程,要定期开展红蓝对抗攻防演练,验证备份恢复、系统隔离等措施的有效性,保证 MTTR 小于等于 4 小时,同时要与属地网信办、公安网安部门建立威胁情报共享机制,联合应对区域性医疗网络攻击事件,以此提升整体安全防御能力。
结束语
等保2.0 为医疗机构网络安全防护提供了标准化框架,但其落地需结合医疗行业“业务连续性优先、数据敏感性高、系统复杂性强”的特殊需求。未来,医疗机构需从技术融合、管理优化、生态协同三方面深化等保 2.0 实践:探索 AI 威胁狩猎、隐私计算在医疗数据共享中的应用,提升对未知攻击的检测能力;建立“安全-业务-IT”协同机制,将安全要求嵌入医疗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与卫健委、公安网安部门建立威胁情报共享机制,联合应对区域性医疗网络攻击事件。网络安全是医疗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唯有持续完善等级保护体系,才能守护患者生命安全与数据隐私,助力智慧医疗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祝利杰,李亚南,吴飞. 基于等保 2.0 的智慧城管平台网络安全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5,(07):124-128.
[2]张天驰. 基于等保 2.0 的医院门户网站网络安全防护实践[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25,(05):151-153.
[3]周盛飞,孙宝林. 基于等保 2.0 的网络安全建设模型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5,(04):23-26.
[4]刘叶翔. 基于等保 2.0 的网络安全运维[J].无线互联科技,2023,20(08):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