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范思瑶 邹儒飞通讯作者
长春科技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600
一、引言
我国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其成果转化能力关乎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但当下高校科技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普遍,产学研脱节、转化效率低等问题突出。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能实现知识创造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利于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本研究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旨在梳理机制、分析问题、探索模式并提出政策建议。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法,数据源于国家科技报告、地方高校合作案例及科技部、教育部公布数据。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问题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出数量持续增长,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逐年上升,技术合同成交额不断攀升。部分高校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合作设立产学研平台,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了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有效转化。
典型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此外,“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技成果的应用导向性进一步加强,部分高校已初步形成“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一体化体系。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虽总体向好,却仍面临不少挑战。转化率方面,众多科技成果被困于实验阶段,难以走向市场完成转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缺陷,信息不对称、合作模式单调,校企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制度层面,政策落实打折扣,知识产权归属不明晰,技术评估机制不完善,阻碍成果有效转化。人才状况也不容乐观,既掌握科研知识又了解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缺乏专业化的成果转化团队。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机制
(一)理论基础
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来源于系统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与开放式创新理论。其中,三螺旋理论强调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在创新系统中的互动关系,开放式创新强调企业应从外部吸收知识资源,高校在其中扮演知识供给与应用中介的重要角色。
(二)作用机制
在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进程中,多方协同合作意义重大。资源整合上,企业凭借资金与市场优势、高校依托技术专长、科研机构借助平台资源,三者紧密协同能极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避免资源浪费。技术对接方面,产学研平台搭建起沟通桥梁,企业需求可精准反馈至高校研发环节,使研发成果更具针对性。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让合作各方合理分摊风险、共享收益,极大增强积极性。此外,政府出台税收减免、成果作价入股、绩效奖励等激励政策,为科研人员注入动力,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
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
(一)协同创新模式的类型与特点
在推动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多种行之有效的模式。依托高校科研平台的合作模式,以高校实验室、研究院为根基,企业深度参与项目合作,能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市场敏锐度。共建研发机构模式中,高校与企业携手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加速技术突破。科技园孵化模式借助高校科技园或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建桥梁,催生初创企业。成果交易平台模式则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精准撮合信息,促进技术转让,让科技成果更快找到“用武之地”,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
(二)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原则与策略
在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遵循一定原则至关重要。市场导向原则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科研选题与成果研发紧密围绕产业链展开,确保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互利共赢原则强调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归属与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各方利益,增强合作粘性,促进长期稳定合作。制度保障原则需构建完善的法律与政策保障体系,明确各方权责,为合作提供坚实制度支撑。开放协同原则鼓励跨学科、跨区域、跨行业合作,打破壁垒,汇聚各方优势资源,提升协同创新的深度与广度,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与产业升级。
五、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制度瓶颈,亟须从顶层设计层面入手,制定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其配套细则。细则应明确科研成果的归属权界定、技术转移流程节点、合规审批要件和激励措施;对跨部门、跨地域的协同转化项目提出简化审批、绿色通道等支持政策,消除行政壁垒。在此基础上,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结合自身特点,出台内部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细化科研经费使用、技术入股股权分配、知识产权管理等环节,确保中央和地方政策在高校层面得到有效落地。同时,可探索将转化指标纳入高校绩效考核体系,将成果转化成效与高校排名、科研经费拨付、院系评估等指标挂钩,进一步强化政策执行力度。
(二)加强平台建设与资源整合
构建多层级、多元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是实现技术与市场无缝对接的重要抓手。国家层面应统筹布局若干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配备标准化场地、专业化团队和全流程服务体系;省市层面可依托优势高校、龙头企业共建省级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形成“1+N”协同网络。各平台应引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化手段,建设统一规范的技术需求数据库、成果资源库和转化项目库,实现技术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与智能对接。与此同时,还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平台承担技术孵化、中试放大及产业化对接功能,打造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产业链闭环”。
(三)优化利益分配与激励机制
为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需实现“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可设成果转化基金,由政府、平台、风投共筹,对优选项目进行股权投资或分成,并采取股权激励、成果作价入股、奖金分红等措施,确保技术贡献者与平台、投资方利益高度绑定。建立失败补偿机制,给予合理赔付并降低科研人员参与顾虑。鼓励企校研共建转化运营公司,由专业团队负责评估、推广、法务及管理,提升转化效率与成功率。
(四)强化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科技成果转移高效落地依赖复合型专业团队。高校应设立技术转移机构,配备科技经纪人、产业分析师、知识产权专家、项目经理等多元化人才,并在理工类专业开设“科技管理”“知识产权法”“市场营销”等课程,推动“理工+ 管理 + 法律”跨学科教育。对有志从事成果转化的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实施专项培训、跟岗实习与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加速人才成长。依托院校平台,定期举办转化项目沙龙、法规培训、市场对接路演等活动,营造支持创新、容错试错的环境,提升转化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六、结语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路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还能提升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效率。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实调研,提出多项针对性策略,为构建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将呈现更加多元的形态。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将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 钟永生 , 闫海鹏 , 贾延强 , 等 . 高原特色科技创新型与数智化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J]. 中国有色金属 ,2024,(S1):256-270.
[2] 杨志红 , 王小林 .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协同创新行为 [J]. 经济学动态 ,2024,(12):73-91.
[3] 沈言锦 , 胡艳华 , 张坤 , 等 .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J]. 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 ,2024,59(06):106-110.
[4] 佘惠敏 . 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N]. 经济日报 ,2024-12-31(001).
项目:吉林省高教学会科研课题《吉林省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耦合协调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GJX24D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