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期小学语文多元化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尹晓蓓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洪山小学 255100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部分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较深,多采用照本宣科、填鸭灌输、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能以一种被动的姿态参与文本阅读,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度与积极性。针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教师需转变知识灌输理念,转为素养培育,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运用多元方法开展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强的代入感、参与感、获得感。

一、融入趣味阅读游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趣味游戏能打破传统阅读教学静态单向的局限,将阅读目标转化为可参与、可互动的游戏任务,让学生在闯关、竞答、角色扮演中主动接触文本,缓解对阅读的畏难情绪。基于此,教师应结合文本类型设计适配的游戏形式,在游戏之中把控游戏节奏与阅读目标的关联,避免过度娱乐化。同时关注不同学生的游戏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游戏中获得阅读成就感,切实将游戏趣味转化为阅读动力。

例如,在教授《落花生》时,教师可设计“花生品格闯关赛”趣味游戏,分为“文本寻宝”“角色心声”两个关卡。第一关“文本寻宝”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文中寻找描写花生“不好看,但有用”的语句,找到一句即可获得“花生徽章”,引导学生聚焦文本关键信息,理解花生的外在特征与内在价值;第二关“角色心声”中,让学生抽取“父亲”“许地山”“花生”等角色卡,结合课文内容模拟角色对话,如扮演“父亲”的学生需说出教导孩子“做有用的人”的台词,扮演“花生”的学生则要表达“虽不起眼但能供人食用”的价值认知。游戏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关联文本细节,帮助其融入游戏,由此加深学生对《落花生》“务实品格”主旨的理解,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直观呈现阅读内容

信息技术有利于将文本中抽象的场景、任务情感、复杂逻辑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动画或音频,帮助学生跨越认知障碍,且拓展阅读广度与深度,让学生接触到纸质文本之外的多元阅读资源,丰富阅读体验。基于此,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突出优势,引导学生聚焦文本本质进行阅读,在调动多重感官的同时了解到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确保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阅读理解的深化。

例如,在教授《少年中国说(节选)》时,教师可搭建“三维文本解读”的信息技术场景,首先用动态课件呈现文中“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等意象的动画,让学生直观看到“红日喷薄而出”的壮阔、“江河奔涌向前”的磅礴,同时搭配激昂的古筝配乐,将文本中抽象的“少年气魄”转化为可感的视听体验。之后通过交互式思维导图梳理文中少年与国家的关联逻辑,点击导图节点即可显示对应段落的解读与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少年强则国强的深层内涵。最后引入数字资源库,展示近代中国少年为国奋斗的历史影像与当代少年的实践案例,让学生跨越时空感知“少年担当”的传承。

三、运用读写结合方法,达到以读促写效果

读写结合能打破“读”与“写”的割裂状态,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表达素材、学习写作技巧,再通过写作实践反哺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让学生更为深入地把握文本结构、语言风格与思想内涵,实现读有所悟、写有所依的良性循环。基于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阅读主动性,引导学生边阅读边动笔、边动笔边积累,在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工作。

例如,在教授《白鹭》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圈画文中“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等细节描写,批注作者如何用简洁文字勾勒白鹭之美,积累“抓住事物特征 + 精准用词”的写作技巧。之后开展仿写练习,让学生仿照文中句式,描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要求借鉴“多维度特征组合”的写法。最后进阶到创意写作,引导学生以“我眼中的美”为主题,运用阅读《白鹭》时学到的“细节捕捉 + 情感融入”手法,写一段关于植物、景物或事物的文字,并在文末附上“我的写作灵感来自《白鹭》的某句话”的标注。教师通过点评仿写中的用词精准度、创写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回溯文本,最终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闭环。

总而言之,新时期小学语文多元化阅读教学本质上就是转变学生被动阅读的状态,将阅读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文本阅读,在横向维度拓宽阅读视野、纵向维度深化理解程度,在横纵交错之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鉴于此,教师应保持与时俱进的阅读教学思维,持续优化阅读教学方法,在游戏化、可视化、读写化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入生活化、问题式、合作化阅读,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等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亚丽 . 谈如何运用多元教学策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3):13-15.

[2] 朱欣怡 . 运用多元教学策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研究[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2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