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寓画于情 以情动人

作者

徐一丹

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 213100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在此阶段实施恰当的情感教育,能很好地推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这正是将情感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认识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情感教育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并在教学实践中深刻意识到情感教育的真正意义,如此方能助力小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到美术课堂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意义

小学生对美术的接触相对有限,所以教师在美术教育时侧重于情感层面,将会让学生更轻松地融入美术课堂,继而激发其对美术的学习兴致,并加深其对美术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度,而且在情感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欲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还能更有效地培育同学们的正确观念,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自控能力较弱,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挑战。在课堂上,教师难以同时关注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健康状态[1]。而通过美术课堂集中进行情感教育,则能够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并让他们更好地感悟生活中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和方向。考虑到美术课堂的特性,创作过程往往需要灵感,而艺术源于生活,这充分表明大多数美术灵感都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丰富的美学情感色彩也往往依赖于现实生活。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情感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还能使其掌握情感色彩相关知识。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策

(一)巧妙创设情感教育环境

一个优质的情感教育环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美术知识的意识,而一个温馨而和谐的情境教育气氛,则能够锻炼学生的美术创新及表现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密切关注班级同学的身心成长规律,运用充满关爱与鼓励的语言,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与关怀,从而创设情感教育环境,使其持续探索美术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分享并讨论各自对美术作品的见解,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发挥自身的美术创造思维,继而培育他们的艺术创意思维能力,并启迪他们形成良好的美术情感感知[2]。例如,在学习“中国龙”主题知识时,教师应深入讲解龙在中国文化与历史中的重要位置,详细阐述龙造型的演变历程,以此唤醒同学们对中国龙文化的强烈情感归属感。另外,教师应带领大家深入理解龙在中国传承中的独特历史,并指导大家在绘画创作中,着重表现龙的头、身、尾等各部分特征,理解其造型的动态变化,突出龙的精神气势,以此来为学生提供一次深刻的绘画探索与情感体验机会,这样的情境不单使学生深刻理解龙的象征意义,还让他们深刻体会到龙的精神情感内涵。

(二)深度激发文化情感共鸣

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应将美术元素融入生活实践之中,凸显作品中的情感要素。随后,教师应引领学生参与美术创作活动,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美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致,并增强他们对美学元素的情感共鸣[3]。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设置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美术创意实践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利用废旧生活物品进行手工制作,以此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促使他们树立环保意识。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心态,以深度激发其文化情感共鸣。以“画人像”教学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开展美术探索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学习绘画人像时,重点关注并描绘人物面部的不同特征。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人像特点,着重培育学生的观察与表现能力,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绘画创作中应蕴含的情感元素,体验美术主题探索的学习成就感,继而逐步促使学生形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

(三)全面满足学生情感需求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对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可以通过探索和分析问题来获得心灵的满足。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情感教育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同学们的年龄特点,利用美术作品的实践操作环节,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从而改变他们的固有印象。例如,学习小学美术“圆的世界”时,学生表现出对课堂内容的浓厚兴趣,他们能观察到水珠、气球、太阳等都是圆形的。教师在介绍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应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鼓励大家发散思维。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足球、苹果、钟表等圆形物品,让学生做出观察,并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圆形的。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引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代表来汇报本组的探究结果。接下来,教师应让学生分析大屏幕中的图片,让他们逐渐意识到圆形具有温柔、完美等情感寓意。通过这种方式,将美术教学与情感教育充分融合,继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欣赏能力,全面满足学生情感需求。

(四)依托多元艺术形式深化情感体验

单一的绘画教学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难以持续激发情感共鸣。小学美术教师可引入多元艺术形式,如泥塑、剪纸、综合材料拼贴等,让学生在不同创作载体中感受情感表达的多样性,进一步深化情感体验。例如,在“四季之美”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不再局限于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四季,而是提供黏土、彩纸、干枯树叶、毛线等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创作“四季手作”。

制作春天主题作品时,学生可用绿色黏土捏出嫩芽,搭配粉色彩纸剪出桃花,将自然生机通过指尖转化为立体作品,在选材、塑形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鲜活与希望;创作冬天主题作品时,学生可利用白色棉花模拟雪花,用深色卡纸剪出枯枝,在对比搭配中体会冬日的静谧与素雅。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四季分享会”,让每组学生讲述创作时的想法与感受,如“我用柔软的毛线做小草,是因为想表现春天小草摸起来的温柔感觉”。这种多元创作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局限,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实现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加深对“美与情感”关联的理解。

(五)搭建家校协同的情感教育桥梁

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还需延伸至家庭生活,通过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在家庭场景中也能持续感受美术与情感的联结。教师可设计“家庭美术任务”,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美术创作,共同挖掘生活中的情感素材。例如,布置“我的家庭时光”创作任务,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回忆家庭中温馨的瞬间,如一起做饭、周末出游、节日庆祝等,再用绘画或手账的形式记录下来。

家长可协助学生收集创作素材,如出游时的照片、做饭时的食材草图,还可与学生共同完成作品,如家长帮忙勾勒轮廓、学生负责上色。完成后,学生将作品带回学校,在课堂上分享创作背后的家庭故事,教师则对作品中的情感细节进行点评,如“你把妈妈做饭时微笑的嘴角画得很生动,能看出你感受到了妈妈的爱”。通过这种家校协同的方式,学生既能在家庭中积累情感体验,又能在课堂上进一步梳理和表达情感,让情感教育贯穿于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助力学生形成更丰富、更深刻的情感认知。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情感教育之前,教师需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充分地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渗透情感,继而提升同学们的美术素养。情感教育的融入,将有助于孩子们在各方面实现全面成长。同时,受情感教育的影响,学生亦能塑造出更活跃的思想,所以小学美术教师需要主动探索情感教育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述梅.情动辞发 , 披文入情——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炫动漫,2023,(04):184-186.

[2]徐珂.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2,(22):69-71.

[3]刘文.情动辞发 披文入情——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6):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