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儿童戏剧发展的策略研究
崔杰
天津市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文化中心,儿童戏剧发展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面临新时代的挑战。近年来,创作题材亦开启多元化探索,天津儿艺创作《三个和尚》、《胡桃夹子》、布袋木偶演绎的《曹冲称象》等,民营团体亦尝试互动剧形式,如《我的老师是李白》,将古典诗词与 Hip-pop 结合。以《敦煌·九色鹿王》为代表的创新剧目展现了天津在儿童戏剧领域的探索成果,但行业整体仍存在创作同质化、市场机制不完善、教育融合不足等问题。本文结合天津市儿童戏剧发展现状,分析其核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天津市儿童戏剧发展现状
天津市儿童戏剧发展呈现 " 技术革新引领、教育功能深化、市场二元分化 " 的阶段性特征。在创新维度,以 XR 数字音乐儿童剧《敦煌·九色鹿王》为代表,通过扩展现实技术融合敦煌壁画、AI 算法与非遗木偶艺术,构建 " 数字戏剧 + 传统文化 "新模式,实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教育实践方面,依托 " 津门小当家" 等公益项目联动困境儿童参与戏剧创作,强化社会关怀功能;滨海少儿评剧节持续十届覆盖多省份,推动传统戏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代际传承。然而,市场机制仍存结构性矛盾:中心城区(如光华剧院)形成资源高地,而远郊区域因固定演出场所匮乏导致受众覆盖受限,凸显区域发展失衡问题;技术密集型剧目虽获商业成功,但普惠性不足,未能有效消解优质戏剧资源的可获得性壁垒。当前发展需突破技术应用与人文内涵、高端市场与普惠供给、中心集聚与全域覆盖的三重张力,构建更可持续的戏剧生态体系。
1. 创新技术赋能传统题材
天津儿童艺术剧团推出的全国首部 XR 数字音乐儿童剧《敦煌·九色鹿王》,通过XR(扩展现实)技术打破传统舞台限制,将敦煌壁画与 AI、木偶、音乐剧融合,开创了“数字戏剧 + 传统文化”的新模式。该剧不仅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还通过研学主题设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需求结合,成为活态传承的典型案例。
2. 教育与公益融合
天津通过“津门小当家”等系列活动,将儿童戏剧与困境儿童帮扶结合。例如,市妇联与天津儿艺合作,邀请留守儿童参与《敦煌·九色鹿王》演出,既提升儿童的社会参与感,也强化戏剧的教育功能。此外,滨海少儿评剧节连续十届举办,覆盖京津冀及东北地区,推动评剧艺术在青少年中的传承7。
3. 市场潜力与局限并存
尽管《敦煌·九色鹿王》等剧目在商业上取得一定成功,但天津儿童戏剧市场整体仍面临票房体量小、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中心城区(如光华剧院)集中了多数优质资源,而远郊地区缺乏固定演出场所,导致受众覆盖面受限12。
二、天津市儿童戏剧发展的核心问题
天津市儿童戏剧发展的核心矛盾集中体现为创作生态失衡、市场机制断层、教育协同缺位与政策支持薄弱的系统性困境。在创作层面,过度依赖经典 IP 改编(占比超 60%)与技术应用异化(如《敦煌·九色鹿王》XR 投入占比 42%),导致题材同质化与人文内涵弱化,复合型人才短缺进一步拉长创作周期至 26 个月,阻碍艺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市场维度呈现“二元对立”格局:高端剧目票价脱离大众消费能力(商业剧占比 75%),衍生产品收益仅 7.2% 且文旅融合滞后,叠加中心城区与远郊资源严重失衡(剧场覆盖率 <15%),暴露文化普惠性缺失与产业链断裂。教育领域则因戏剧课程边缘化(开设率 11.7%)、师资认证缺位及年龄分层机制失效(青少年剧目不足 17%),背离“阶段性美育”规律。政策层面,专项资金缺口(占比不足京沪 1/3)、跨部门协同失效与数字化传播滞后,折射制度供给滞后于实践创新的根本性矛盾。这些问题的深层症结在于艺术生产与儿童主体性需求脱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缺失及协同治理机制缺位,亟需通过系统性解决方案重构可持续生态体系。
1. 创作层面:创新与传承的失衡
题材单一化:多数剧目依赖经典IP 改编(如童话、历史故事),缺乏对当代儿童心理、科技伦理等议题的探索。创作周期长:以《敦煌·九色鹿王》为例,剧本历经5 年打磨,虽质量较高,但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快速迭代的特点。复合型人才短缺:编剧、导演需同时具备儿童心理学、戏剧艺术和数字技术知识,此类人才储备不足。
2. 市场与产业:商业化机制不成熟
票价分层缺失:高端剧目票价偏高(如 XR 技术制作的《九色鹿王》),而公益性演出场次有限,低收入家庭参与度低。衍生产品开发滞后:缺乏与文旅、教育产业的联动,如戏剧主题研学、文创产品开发尚未形成规模。区域资源分配不均:远郊区县缺乏专业剧场,社区级微型剧场利用率不足。
3. 教育与普及:校园渗透不足
戏剧教育边缘化:中小学戏剧课程多停留于兴趣班阶段,未纳入必修课体系,师资认证体系缺失。观众培养断层:缺乏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观剧引导,低幼化内容难以满足青少年审美需求。
4. 政策与传播:支持体系待完善
专项资金不足:对比北京、上海,天津对儿童戏剧的专项扶持政策较少,社会资本参与度低。数字化传播滞后:线上演出、短视频宣发等新媒体应用不足,本土品牌(如天津儿艺)全国影响力有限。
三、天津市儿童戏剧发展的解决策略
天津市儿童戏剧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需以创作生态重构、市场机制革新、教育深度融合与政策体系完善为核心,形成四位一体的战略框架。在创作维度,通过建立" 天津文化 IP 库 " 深度整合妈祖文化、杨柳青年画等本土资源,推动 " 传统文化 + 科技 " 的原创剧目开发(如《敦煌·九色鹿王》模式),同时联合南开大学、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构建产学研协作平台,培育复合型人才梯队,并运用 AI 辅助编剧技术与 " 快速创作基金 " 缩短孵化周期至 100 天以内,实现艺术创新与效率提升的协同。市场升级层面应构建分层供给与产业联动机制:推行分级票价制度(公益场次占比≥40%)及会员订阅制破解普惠性难题;通过" 戏剧 +′′ 产业链延伸,与滨海航母主题公园等文旅综合体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激活衍生产业价值;依托社区文化中心打造 "15 分钟戏剧圈 ",推动优质资源向远郊区域下沉(目标覆盖率提升至 60% ),破解空间失衡困局。教育融合领域亟需制度化突破:试点中小学戏剧必修课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编制地方性戏剧教材;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戏剧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建立 " 双师型 " 师资培养机制;以 " 津门儿童戏剧节 " 为平台设立青少年创作单元,构建从观众到参与者的转化路径。
政策保障体系重在跨域协同与数字化赋能: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市级文化产业资金划拨 10%)支持剧目孵化与技术研发;搭建 " 津彩童剧 " 云平台实现线上演出直播与互动社区功能,扩大本土品牌辐射力;深化京津冀协同机制,联合京冀艺术院团组建 " 华北儿童戏剧联盟 ",推动资源共享与成本优化(巡演成本可降幅 28%)。此框架通过供给侧改革、需求侧激活与制度创新三维联动,为天津儿童戏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
1. 创作优化:构建多元内容生态
打造“天津文化 IP 库”:挖掘妈祖文化、杨柳青年画等本土资源,开发如《敦煌·九色鹿王》式的“传统文化 + 科技”原创剧目。建立产学研协作平台:联合南开大学、天津音乐学院成立儿童戏剧研究中心,培养兼具艺术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缩短创作周期:引入AI 辅助编剧技术,优化剧本孵化流程,同时设立“快速创作基金”支持中小型实验剧目。
2. 市场升级: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
推行分级票价制度:设置公益场次(如周三半价日)、会员订阅制,扩大低收入家庭覆盖率。开发“戏剧 +”产业链:与滨海航母主题公园、方特乐园合作开发沉浸式戏剧体验项目,延伸戏剧消费场景。建设社区剧场网络:利用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打造“15 分钟儿童戏剧圈”,推动演出资源下沉。
3. 教育融合:深化戏剧育人功能
试点“戏剧进课表”:在河西区、和平区中小学开设戏剧必修课,编写地方性戏剧教材。建立师资认证体系:联合市教委制定《天津市戏剧教师资格标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举办“津门儿童戏剧节”:设立青少年创作竞赛单元,培育本土小演员梯队,增强儿童参与感
4. 政策与传播:完善支持体系
设立儿童戏剧发展基金:从市级文化产业资金中划拨10% 用于剧目孵化与技术研发。搭建数字化传播平台:创建“津彩童剧”云平台,提供线上演出直播、互动社区功能,扩大受众覆盖面。加强跨区域合作: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联合北京儿艺、河北梆子剧院打造“华北儿童戏剧联盟
四、结论与展望
天津市儿童戏剧的突围之路,在于传统基因与数字革新的辩证统一。以《敦煌·九色鹿王》为范式,借 XR 技术激活敦煌壁画、妈祖传说等文化母题,构建 " 数字剧场" 新形态,但需警惕技术理性对艺术本体的侵蚀(投入占比 ⩽50% 为阈值)。更深层变革在于制度重构:通过专项基金撬动 " 津味 IP′′ 孵化,以分级票价与社区剧场网络弥合文化普惠性鸿沟;依托京津冀协同机制组建 " 华北戏剧联盟 ",降低巡演成本28% ;更关键的是将戏剧教育纳入国民美育体系——通过必修课试点、师资认证标准与 " 戏剧节 " 青少年单元,实现从 " 观演接受 " 到 " 创作参与 " 的育人跃迁。天津市儿童戏剧发展需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点: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改革扩大行业活力。未来,通过“创作—产业—教育—政策”四维联动,天津有望成为北方儿童戏剧创新高地,为全国提供“科技 + 文化”融合的示范样本。
参考文献:
[1] 谭旭东. 中国儿童戏剧发展与史论研究[J]. 中国戏剧,2019.
[2]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 2023 年演出市场分析报告 [R]. 2023.
[3] 李众. 儿童戏剧产业链整合策略[J]. 文化产业研究,2024.
[4] 周予援. 儿童戏剧市场化路径探析[J]. 艺术管理,2021.
[5] 京津冀儿童戏剧联盟. 区域协同发展白皮书[R]. 2023.
[6] 廖伟. 戏剧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M]. 北京教育出版社,2022.
[7] 景俊美. 当前中国儿童戏剧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 戏剧文学,2019.
[8] 丁小秋. 儿童剧现实题材创作的价值导向[J]. 戏剧艺术,2017.
[9] 蔡金萍. 儿童剧线上传播的实践与思考[N]. 人民日报,2023.
[10] 郭政,赵小溪. 儿童戏剧商演市场思考[J]. 戏剧之家,2017.
[11] 宋敏 . 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 [D]. 上海大学,2020.
[12] 桂迎 . 校园戏剧的流变与思考 [J]. 中国戏剧,2008.
课题项目名称:《天津市儿童戏剧发展问题策略研究》课题立项题目:天津市2020 年艺术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