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体育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伊莉萍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绥安中心学校 363200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体育教学需从“技能灌输”转向“素养培养”。项目式学习以问题驱动和自主探究为核心,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够有效提升体育课堂的参与度和实效性。在小学体育田径教学中,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运动原理、优化技术动作,从而实现对田径技能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一、以田径项目为主题,分阶段设计探究任务

田径教学需注重系统性,避免单一技术训练导致的学习碎片化。项目式学习通过整合运动原理与技能实践,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理解田径项目。人教版教材中“50 米快速跑”作为典型短跑项目,包含起跑、加速、冲刺等关键技术环节。以该项目为主题设计探究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升运动认知能力。

以“50 米快速跑”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起跑反应优化”“加速步频提升”“冲刺姿势调整”三阶段探究任务。例如,在起跑反应优化阶段,引导学生收集短跑起跑姿势的资料,如蹲踞式起跑,分析重心位置与反应速度的关系。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了解蹲踞式起跑时重心前移、双脚与地面的夹角等因素对起跑反应速度的影响,为后续实践探究奠定基础。在小组实践探究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一组采用传统站立式起跑,另一组采用蹲踞式起跑,通过计时对比验证理论。教师提供动作分解图,指导学生记录起跑反应时间数据。学生在实践中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蹲踞式起跑在反应速度上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多次实验,学生掌握了蹲踞式起跑的正确姿势和发力技巧,进一步优化起跑动作。在成果展示与反思阶段,小组总结最佳起跑方案,并设计“起跑秘籍”海报。课堂上组织小型比赛,验证方案的实效性。学生在比赛中应用所学起跑技巧,对比传统起跑方式,明显感受到反应速度的提升。比赛结束后,学生反思动作改进空间,讨论如何进一步优化起跑姿势,提高起跑效率。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深化了对短跑技术的理解,还培养了数据分析与团队协作能力。

二、聚焦训练方法,设计学生个性化训练项目

田径训练需兼顾共性与个性差异,项目式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训练计划,提升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人教版教材中“耐力跑”是六年级的重点内容,学生常因训练枯燥而产生倦怠。

以“耐力训练方法探究”为例,让学生成为训练计划的设计者,既能调动积极性,又能强化对训练原理的理解。在实施路径上,首先通过问题驱动,提出核心问题:“如何提升 400 米跑的耐力?”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等原理。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认识到,间歇训练法通过高强度训练与短暂休息交替进行,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持续训练法则通过长时间匀速跑,增强有氧代谢能力。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耐力训练原理的兴趣,还为后续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个性化计划制定阶段,学生根据自身体能测试结果(如心率恢复速度),分组设计训练方案。A 组采用“变速跑”(直道加速、弯道减速),通过模拟比赛场景,提高学生在不同速度下的适应能力;B 组采用“分段计时跑”(每 100 米设定目标时间),通过精确的时间控制,增强学生对节奏的把控能力。这种分组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训练更具针对性。在实践验证与优化阶段,学生每周两次训练课实施计划,记录每圈耗时和疲劳程度。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数据,调整训练强度。例如,发现变速跑组在后程乏力,可能是因为步频不稳定导致体力分配不均,因此增加步频稳定性练习。通过数据记录和分析,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训练效果,及时调整训练方案,进一步优化训练方法。

三、融入游戏项目,强化技能应用与团队协作

障碍跑对协调性要求较高,常规练习往往较为枯燥,难以持续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教版四年级教材中设置了“跨低栏”“绕杆”等组合任务,通过项目式学习,可将这些任务转化为闯关游戏,在趣味活动中强化技术应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以“勇士闯关赛”游戏项目为例,教师可以把30 米跑道分为三段:第一段为跨栏区,设置3 个40 厘米的低栏架,间距为5 米;第二段为跳跃区,连续放置4 个体操垫,每个垫子高度为60 厘米;第三段为综合区,包括S 形绕杆和钻爬网。这种情境设计将多种障碍跑技术整合到一个趣味性极强的游戏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在任务机制方面,基础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闯关,记录失误次数,如碰倒栏架、踩在垫子外等。这一阶段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各个障碍,掌握基本的跨越、跳跃和绕行技术。进阶任务则引入小组接力形式,每组三人,分别负责跨栏、跳垫和绕钻,用时最短且失误最少的小组获胜。这种团队合作的形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挑战任务进一步提升难度,要求学生蒙眼听从队友指令通过指定区域,这一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听觉反应能力,提升他们在复杂环境中的协调性。技术融入环节,跨栏前需小组讨论“起跨腿选择”(左腿或右腿主导),实践验证哪种方式更省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验证,学生不仅掌握了跨栏技术的关键要点,还学会了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优的起跨腿,进一步提升了技术的科学性和个性化。实践价值在于,通过将障碍跑技术融入趣味闯关游戏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复杂的协调性动作,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空间感知和策略思维等多方面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通过主题探究、训练优化和游戏化设计,为小学体育田径教学提供了新路径。本文提出的三个策略紧扣人教版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结合,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参与度和技能掌握水平。未来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细化任务设计,结合学情动态调整项目难度,推动项目式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杰 . 项目化学习在小学体育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5.

[2] 王京芹 . 项目式教学在小学体育田径教学中的应用 [J]. 华夏教师,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