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校协同视角下低年级实用性文本阅读实践研究

作者

曹诗佳

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 213300

摘要:本研究聚焦低年级实用性文本阅读的家校协同实践,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导向,针对课堂教学脱离生活场景、家庭阅读指导失衡等现实困境,构建"课堂指导—家庭实践—社区延伸"的三位一体模型。通过开发《家庭实用文本资源清单》、设计分层阅读任务、建立数字化沟通平台等路径,整合家校资源并形成教育合力。研究发现,家校协同可显著提升学生信息提取准确率(从32%提升至78%)与生活迁移能力,同时促进家长从"旁观者"向"协作者"的角色转变。研究提出"场景化输入—实践性转化—社会化输出"的协同模型,为低年级语文实践教学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范式。

关键词:家校协同;实用性文本;低年级阅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

引言

在“双减”政策深化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双重背景下,低年级语文教学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到“实践应用”的范式转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列为重要任务群,强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家庭教育促进法》则明确家校协同育人的法定责任,要求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协同、社会参与”的教育共同体。然而,当前低年级实用性文本教学却陷入“课堂与生活割裂、家校资源碎片化”的困境:教师局限于教材中的通知、便条等范例,学生缺乏在家庭购物、社区活动等真实场景中运用文本的机会;家长普遍聚焦文学类阅读,对药品说明书、交通标识等实用文本的教育价值认知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知识迁移到生活场域。

如何打破学校围墙,让实用性文本阅读从“课本练习”走向“生活实践”?如何激活家庭场域的教育潜能,构建家校协同的阅读生态?本研究立足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生活经验,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探索“课堂方法指导—家庭场景实践—社区拓展应用”的闭环式培养路径,旨在通过家校资源整合、分层任务设计与多元评价机制,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创意表达的多维能力,为“双减”背景下的语文实践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协同育人范式。研究成果不仅有望丰富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样态,更能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提供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与实证支撑。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政策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学生"能根据需要,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尝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这一要求将阅读教学从文学性文本拓展到生活场景中的实用文本,强调阅读的实践性与工具性。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要求家长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政策层面的双重导向,为低年级实用性文本阅读的家校协同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施路径。

(二)现实困境

当前低年级实用文本教学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1. 课堂教学脱离生活场景:教师多以教材中的"通知""留言条"等为例进行碎片化训练,学生缺乏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文本的机会;

2. 家庭阅读指导失衡:家长普遍重视文学类文本共读(如童话、诗歌),但对药品说明书、公交站牌等实用文本的教育价值认知不足;

3. 家校资源割裂:学校与家庭在阅读材料、指导方法上缺乏系统性衔接,导致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生活场景中。

(三)研究价值

本研究旨在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场域限制,通过家校协同机制的构建,实现三方面创新:

拓展教学场域:将实用性文本阅读从课堂延伸至家庭,利用家庭生活场景的丰富性提升学生的文本应用能力;强化实践导向:以"解决真实问题"为目标设计阅读任务,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创意表达的多维能力;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家校在阅读教育中的角色分工与互动机制,为"双减"背景下的语文实践教学提供可复制的范本。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校协同教育

指学校与家庭通过目标一致的教育规划、资源共享的活动设计、及时有效的沟通反馈,形成"双主体"育人格局。在阅读教育中,教师负责方法指导与任务设计,家长则作为"生活场景阅读导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文本知识。

(二)实用性文本

本研究聚焦"生活类实用文本",包括:

· 信息类文本:说明书(药品、家电)、菜单、交通标识、社区公告等;

· 事务类文本:日程表、购物清单、邀请函、便条等;

· 创意类文本:海报设计、简单计划书、调查报告等。

(三)实践性阅读

区别于传统的理解性阅读,强调"三维目标":

1. 提取信息:从文本中精准筛选关键数据(如药品用法、活动时间);

2. 解决问题:运用文本信息完成具体任务(如按菜谱准备食材、根据地图规划路线);

3. 创意表达:基于文本信息进行二次创作(如设计家庭旅游攻略、改编产品使用说明)。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溧阳市竹箦中心小学一年级共150名学生及家长作为研究样本。该校注重家校共育,家长配合度高。

(二)研究思路:"三位一体"模型

构建"课堂指导—家庭实践—社区延伸"的闭环式阅读体系:

· 课堂指导:教师通过情境模拟(如"小小超市导购员")教授文本解读方法;

· 家庭实践:设计"生活中的文本"系列任务,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

· 社区延伸:联合社区开展"文本探秘"活动(如解读垃圾分类标识、制作楼道文明公约)。

(三)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设计三轮螺旋式改进的家校阅读任务(见表1),每轮周期为2个月,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优化实施方案。

2. 个案追踪法:选取5名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分析、访谈等方式,持续跟踪其阅读能力发展轨迹。

3. 混合研究法:

量化研究:通过前后测对比学生信息提取准确率、任务完成时长等数据;

质性研究:对20位家长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分析其教育观念与参与行为的变化。

四、实践路径开发

(一)家校资源整合策略

1. 开发《家庭实用文本资源清单》

教师联合家长梳理家庭场景中常见的实用文本,按"厨房(菜谱、调料包装)—客厅(电器说明书、快递单)—社区(通知栏、垃圾分类指南)"分类整理,形成可视化资源图谱。例如,在"厨房场景"中,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品牌酱油的营养成分表,学习提取关键信息。

2. 建立班级阅读资源银行

家长通过班级群上传生活中的文本照片(如商场促销海报、公园导览图),教师每周精选3-5份素材设计成课堂讨论案例,实现"家庭资源—课堂教学—再实践"的循环利用。

(二)协同任务设计:分层递进的三维任务体系

1. 基础层:亲子共读任务

任务示例:共读儿童退烧药说明书,完成"用药剂量计算""储存条件标注""有效期判断"三项任务;实施要点:教师提前录制"说明书阅读微课程",家长通过"任务卡"引导学生圈画关键信息,并用简单图示(如√/×)标注理解程度。

2. 拓展层:家庭项目式学习

任务示例:"周末出游计划"——学生需根据天气预报、地铁线路图、景区开放时间等文本信息,独立设计一日行程,并向家长汇报方案合理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在信息冲突时的决策能力(如"地铁延误时如何调整计划")。

3. 创造层:社区服务实践

任务示例:"我为小区添文明"——针对宠物随地大小便问题,小组合作设计图文并茂的提示牌,并说服物业张贴;家校分工:教师指导文本创作技巧,家长协助联系社区资源,学生主导调研与设计过程。

(三)沟通机制建设

1. 阅读任务反馈卡

设计"三星评价体系":☆(能完成基础任务)、☆☆(主动提问并解决困惑)、☆☆☆(创造性拓展任务)。家长每晚用2分钟记录学生表现,教师每周汇总典型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2. 数字化互动平台

每周在班级群发布"生活文本发现挑战",如"寻找家中含百分数的文本(如食品营养表)并解读含义"。学生通过照片、短视频分享成果,教师即时点评并评选"本周最佳发现者"。

五、成效评估体系

(一)能力评估维度与工具

(二)实施效果分析

1. 学生能力提升

前测显示,仅32%的学生能完整提取说明书中的3项关键信息,后测提升至78%;项目式学习任务中,学生平均提出2.3个创新性解决方案(如为老年邻居设计大字版药品说明书)。

2. 家长参与转变

问卷调查显示,参与度从第一轮的65%提升至第三轮的92%,43%的家长主动开发家庭阅读资源(如带领孩子解读股票走势图);访谈发现,家长对实用文本的教育价值认知从"考试内容"转变为"生活必备技能"。

3. 教学模式创新

形成"问题导入—方法建模—家庭实践—社区应用"的四步教学法。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创新成果

1. 理论层面:构建三维协同阅读模型与跨学科理论融合

提出“场景化输入—实践性转化—社会化输出”的家校协同阅读模型,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课堂中心”局限,将家庭生活场景(如厨房、客厅、社区)作为文本阅读的“第二课堂”,形成“学校方法论传授—家庭场景化实践—社会问题解决”的闭环式认知发展路径。

融合具身认知理论(如通过组装玩具说明书理解空间逻辑)与社会学习理论(如家长示范文本解读过程的观察学习),揭示低年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实互动”实现文本知识内化的心理机制,为语文实践教学提供跨学科理论支撑。

2. 实践层面:开发多元工具包与构建立体化协同网络

标准化资源体系:编制《低年级实用文本家校共读活动案例集》,包含20个场景化任务设计(如“年夜饭采购清单对比”“家庭水电缴费单解读”“宠物喂养指南设计”),每个案例附“教师指导手册+家长任务卡+学生成果模板”,具备可复制性与区域推广价值。建立“家庭实用文本资源图谱”,按“厨房(调料包装、菜谱)—客厅(电器说明书、快递单)—社区(垃圾分类标识、文明公约)”分类标注文本教育价值点,如从“食品营养成分表”中提取数学百分数、科学健康知识,实现语文与多学科的隐性融合。

创新型协同机制:首创“家长阅读导师认证制度”:通过线上微课程(如“说明书阅读三步法”)、线下工作坊(如“社区文本探秘活动设计”)培训家长,考核合格者颁发“生活场景阅读导师”证书,推动家长从“被动参与者”向“主动设计者”转变,研究期间共有35位家长参与认证并主导设计4个家庭实践任务。搭建“家校社企四维联动平台”:与社区图书馆合作开设“儿童实用文本角”,陈列地方特色文本(如方言童谣歌词、非遗手工艺说明书);联合企业(如药店、超市)开发“职业体验文本包”(如模拟药品导购员的价签解读、商品促销海报设计),构建“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社区支持—企业参与”的立体化实践网络。

3. 评价层面:创建动态化评估体系与多元反馈机制

开发“三维能力成长雷达图”:从“信息提取准确率、问题解决合理性、创意表达创新性”三个维度量化学生能力发展,通过前测(基线数据)、三轮行动研究数据、后测(总结性评估)形成可视化成长轨迹,如某学生在“公交路线规划任务”中从“依赖家长辅助”提升至“独立对比3种路线方案并阐述优劣”。

构建“双向评价反馈系统”:学生评价家长:通过“家庭阅读陪伴之星”评选(如“最耐心指导奖”“创意任务开发奖”),强化家长的角色认同感;家长评价学校:通过“协同支持满意度问卷”(如“任务难度适配性”“资源供给及时性”),倒逼教师优化活动设计,研究期间根据家长反馈调整了8项任务的指导策略。

4. 技术层面:探索数字化工具与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

设计“生活文本发现APP”原型:集成“文本拍照识别—关键信息标注—任务打卡分享”功能,学生可随时上传生活中的文本(如商场楼层索引图、自动贩卖机操作说明),系统自动生成“文本类型标签”(如“信息类—空间指引”)并推送同类阅读任务,实现“生活即教材”的碎片化学习。

开发“家校协同积分系统”:将学生任务完成度、家长参与活跃度转化为“阅读成长积分”,积分可兑换社区实践机会(如担任“小小图书馆导览员”)或学校奖励(如“优先选择下阶段阅读任务”),通过游戏化机制提升参与动力,研究后期学生主动上传文本的平均频次从每周2.3次增至5.1次。

(二)实践启示

1. 家庭场景的独特价值:生活化文本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如学生在解读"零食配料表"时,自然产生对食品健康的思考,实现知识与生活的深度联结。

2. 家长角色的转变路径:通过"任务卡+微课程+案例分享"的支持体系,帮助家长从"作业监督者"转变为"阅读协作者",45%的家长表示"在指导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提升了信息处理能力"。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1. 局限:样本集中于农村家庭,城乡家庭在文本资源获取、家长指导能力上的差异可能影响结论的普适性;长期跟踪数据不足,需持续观察学生中高年级的能力迁移表现。

2. 展望:未来可探索"AI+家校协同"模式,开发智能任务推送系统,根据学生能力差异生成个性化阅读方案,进一步提升协同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2] 赵忠心. 家庭教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3] 李吉林. 情境教育理论框架下的语文实践教学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 2021(5): 12-15.

[4] 美国教育部家校协同研究中心. 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策略[R]. 华盛顿: 美国教育部, 2019.

注明: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乡村教师专项课题《指向语言运用的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C/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