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巴山区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引领作用研究
何飞龙 马玉石 丁莹
镇巴县河道管理站 陕西省汉中市 723000 镇巴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省汉中市 723000
引言
镇巴县位于,地处巴山区域腹地,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该县地形破碎,坡度陡峭,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发展,是导致当地贫困的原因之一。从脱贫攻坚战以来,镇巴县实施了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该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中的作用机制和实践效果,为相似地区提供可参考经验。
一、镇巴县巴山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及影响
镇巴县位于东南角,处于大巴山腹地,巴山主脊将县域分为嘉陵江与汉江水系。境内山大沟深,地形破碎,相对高差大,平均高度为1231.4 米。25 度以上坡度面积占全县百分之八十以上。加之降雨集中在 6 至 9月份,土壤侵蚀严重。根据最新调查数据,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073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31% ,年均土壤侵蚀模数 3500 吨 / 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质量降低,肥力流失,土壤变薄,农业生产条件恶化。
水土流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多。首先,导致了农业产出低下,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其次,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增加了基层防灾减灾成本。再次,水资源涵养能力下降,影响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用水。最后,贫困与生态恶化形成恶性循环,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因此,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二、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主要措施
镇巴县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以坡改梯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在工程措施方面,根据地形随弯就弯,修建水平梯田。水平梯田适用于 15∘ 以下的缓坡地,通过平整土地形成阶梯状田块;采用内倾式田面设计增强水土保持效果。
在生物措施方面,实施了 " 乔灌草 " 立体配置模式。梯田埂坎种植黄花、树花菜等,田面种植适生经济作物,田边栽植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这种配置既保持了水土,又提高了经济效益。此外,还配套建设了排水系统、蓄水池等小型水利设施,形成了完整的水土保持体系。
在管理措施上,建立了 " 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 " 的工作机制。县政府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自然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资源;技术人员驻村指导,确保工程质量;通过" 一事一议" 等方式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三、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成效评估
经过多年实施,镇巴县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生态效益方面,项目区水土流失量减少 70% 以上,植被覆盖率提高 30 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5 个百分点。梯田保水保肥效果明显,抗旱能力显著增强。
经济效益更为突出。坡改梯后,土地利用率提高 40% ,玉米、马铃薯等主要作物单产增长 30% 以上,亩均增收 500 元以上。经济林果进入盛果期后,亩均收益可达 3000 元以上。据统计,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5% ,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5 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培育了茶叶、中药材等新型产业,为农民提供了可持续的收入来源。
社会效益方面,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产业转型。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形成了 " 能人带动、群众参与 " 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人才基础。
四、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对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为脱贫人口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有效降低了返贫风险。工程创造的就业机会和产业增值效应,确保了脱贫成果的可持续性。
在衔接乡村振兴方面,工程促进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多方面发展。产业上,形成了"梯田 + 经济作物 + 生态旅游"的复合发展模式;生态上,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格局;治理上,探索了群众参与式的发展路径。这些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工程改变了传统广种薄收的种植模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土地整治和产业培育,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提高,延伸了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五、面临的挑战与优化建议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镇巴县水土保持治理仍面临一些挑战。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工程覆盖面,部分偏远村组尚未受益;后续管护机制不健全,存在重建轻管现象;产业培育仍需加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滞后;技术支撑体系薄弱,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一是拓宽资金渠道,探索 " 以奖代补"" 先建后补 " 等激励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二是完善建管机制,推行 " 谁受益、谁管护 " 的责任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三是强化产业支撑,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四是加强科技赋能,引入遥感监测、智能灌溉等现代技术,提高治理精准度;五是注重人才培养,培育本土技术能手和产业带头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六、结论
镇巴县巴山区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的实践表明,以坡改梯为核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工程通过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培育新型产业等多重路径,为山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应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推动治理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兰秋勇 . 山区中小河流治理中河道生态治理理念运用分析 [J]. 低碳世界 , 2025, 15 (02): 13-15.
[2] 李勇 , 桑健生 , 方增强 , 刘伟 . 皖南山区长溜坡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探讨 [J]. 治淮 , 2024, (08): 83-85.
[3] 孙天妙 , 曹建生 , 阳辉 , 胡维银 .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现状与展望 [J]. 防护林科技 , 2022, (05): 56-61.
[4] 杨虎 . 山区水土保持规划与综合治理措施研究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 2022, 40 (07): 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