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德育教育路径探究

作者

罗利玲

广东省廉江市河唇镇中心学校

引言:“双减”政策实施为学校教育带来深刻变革,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同时,亦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新要求与机遇。小学低年级阶段作为品德形成关键期,其德育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发展,当前背景下德育教育面临课时压缩、资源不足等多重挑战,亟需探索新路径。探究立足“双减”背景分析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困境,探究家校协同机制分析课程资源整合方法,期望能够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德育教育新模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面临困境与挑战

“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出现教学时间挤压问题,导致德育课程安排困难,教师难以系统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学校普遍将有限教学资源倾向于主科教学,德育课程往往被边缘化甚至沦为应付检查形式工程。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客观评估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情况,使教师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影响德育教育实效性,传统德育内容与现代社会脱节现象明显,教学内容过于理想化缺乏生活实践联系,无法引起低年级学生共鸣与认同降低德育教育吸引力。

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与德育教育方式不匹配问题突出,现有德育教材内容抽象程度较高未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教师习惯采用说教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忽视低年级学生活动体验需求,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家校协同机制不健全也成为重要障碍,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德育问题,学校德育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全体学生需求,部分家长重智轻德观念仍然存在对学校德育工作支持不足,家校德育理念不一致导致教育效果相互抵消,影响德育教育综合效果。

二、家校协同育人,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有效途径与方法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需从沟通平台建设入手,通过多元化渠道促进家校信息交流畅通,进而实现教育理念共识与行动统一,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庭成员充分了解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与目标,同时开展德育主题家长培训讲座提升监护人德育意识与能力,帮助家长掌握适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德育方法技巧。构建家校共育微信群、德育应用程序等线上互动平台,实现学校与家庭即时信息共享,教师应当推送优质德育资源解答家长教育困惑,形成教育合力。共育实践活动设计也十分重要,学校应策划组织亲子德育主题活动如感恩周、诚信月等系列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在实践体验中达成德育目标,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志愿服务工作担任校园安全引导员、图书室管理员等角色,既能缓解学校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又能通过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科学家校评价反馈机制构建是协同育人关键环节,学校应与家长共同制定德育评价标准,关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过程,避免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成效唯一指标。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行为观察记录、成长档案册等多角度评价手段,全面客观反映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状况,并定期向家长反馈评价结果共同调整改进教育策略,开展家校德育案例研讨活动分享成功经验,分析问题原因集思广益寻找解决方案。家校协同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心理需求避免简单粗暴教育方式,注重引导而非强制,关注家庭教育环境建设引导家长营造民主平等家庭氛围,以身作则践行良好道德规范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协助特殊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提供针对性指导与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德育环境,通过家校协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品德健康全面发展。

三、课程资源整合,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创新模式与实践

课程资源整合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全面挖掘各类课程德育价值,构建多维德育体系,学科德育渗透作为重要策略要求各学科教师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提炼蕴含德育元素实现德育教育无痕渗透。语文学科通过优美文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通过人物事迹激发道德情感,数学学科融入诚信教育培养严谨思维习惯,体育学科渗透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坚韧品格,美术音乐学科培养审美能力与情感表达。学校应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促进各学科教师间交流合作,形成德育合力避免德育教育碎片化现象,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构建也十分必要,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开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校本教材,如编写本地历史人物故事绘本,设计传统文化体验课程,让学生在亲近感中接受德育熏陶。开展主题德育活动如传统文化周、环保卫士行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道德认知外化道德行为,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德育内容组织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拓展视野培养社会责任感。

德育教学方法创新是提升教育实效性关键因素,针对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应摒弃传统说教方式,采用更符合儿童天性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能创设生动形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抽象道德概念,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德育主题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接受道德教育。故事教学法通过讲述富有教育意义故事激发情感共鸣,体验教学法强调亲身实践,让学生在行动中感悟道德内涵。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也不可忽视,制作生动形象多媒体课件提高德育教学吸引力与参与度,德育评价机制改革同样重要,应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日常表现,记录成长轨迹,采用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客观反映学生道德发展状况,注重激励性评价肯定进步,鼓励成长增强学生道德实践信心与动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面临新挑战新机遇,亟需创新教育路径,探究通过分析当前困境提出家校协同育人策略与课程资源整合方法,构建系统德育教育体系。家校协同需建立健全沟通平台开展共育实践活动,构建科学评价机制,课程资源整合应推进学科德育渗透,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未来德育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多方资源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罗淑芳 .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德育教育路径探究 [J]. 世纪之星—初中版 , 2021(3):0029-0030.

[2] 盛颖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的路径探究 [J].格言 ( 校园版 ), 2025(3):17-19.

[3] 邓沙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探究 [J]. 2021. DOI:10.12255/j.issn.1672-6677.2021.06.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