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速公路隧道地质勘察及隧道进出口边坡稳定性评价分析
吴天勤
中榕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前言
新的历史形势下,高速公路建设逐渐向复杂地质区域延伸,因此,所面临的地质灾害风险也愈发突出和严峻,尤其是进出口边坡失稳问题,更是会对施工安全和公路运营寿命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切实做好隧道地质勘察和隧道进出口边坡稳定性评价工作,以能提前预警风险,并动态化制定科学、有效的处治方案[1]。
1. 工程概况
该隧道全长 660m,设计时速高达为 80km/h ,隧道净宽 11.5m,净高 5.0m 且最大纵坡 2.5% 。该隧道的穿越区域为低山丘陵地貌,且最大埋深 82m 。该隧道将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一旦建成,将会极大缩短行车时间、缓解现有交通压力,并切实提升区域交通能力。为能充分保证隧道建设质量和建设安全,需要切实展开深入的地质勘察工作,以能对地质情况进行有效掌握。
2. 隧道地质勘察
2.1 地质勘察方法
为能够实现隧道地质条件的充分掌握,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综合勘察的方式对隧道地质情况进行勘察。
2.1.1 地质调绘
地质调绘是隧道工程勘察的基础环节,是支持隧道区域地质条件系统分析的关键手段,以此,选择利用地表地质调查、遥感与航测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探辅助的方法,开展地质调绘工作,旨在能实现对地形地貌、构造特征和地层岩性的充分了解,包括划分地层岩性和风化程度,测量断层走向、倾角和破碎带宽度,识别线性构造和地貌特征等。这能为后续安全地进行施工提供有力支持。
2.1.2 物探技术
物探技术包括地震波散射探测技术、地质雷达技术和高密度电法: ① 地震波散射探测技术:每间隔 20m 布设测线,并利用纵波速度分层原理(基岩速度>2400m/s 、覆盖层波速
),对地质条件进行探测。这可以为后续盾构刀具的选择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② 地质雷达技术:利用“400MHz 天线+0.2ns 采样间隔”的方式,对支护结构密实度进行检测,以实现对衬砌背后空洞的有效识别。 ③ 高密度电法:利用温纳装置布设电阻率在 10~500Ω⋅m 之间的测线,以此实现对覆盖层厚度、F1 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发育区的有效识别。
2.1.3 钻探验证
钻探验证是隧道地质勘察中十分可且直接的有效技术手段,其有序开展,可为隧道施工提供关键数据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钻探验证工作时,应遵循一定的布置原则:首先,要遵循针对性原则,即沿隧道轴线及两侧布置钻孔,且钻孔应当能够实现对异常区域的有效覆盖。其次,要遵循经济性原则,即应当根据地质复杂情况,对钻孔间距进行科学、灵活的调整。
2.1.4 水文试验
积极开展水文试验,对基岩裂隙水渗透系数进行确定,且对暴雨工况涌水量峰值进行预测,从而为排水系统的科学设计提供有力依据[2]。
2.2 地质条件分析
如表 1 所示,为该隧道实际地质特征以及风险评价。通过该表可知:该隧道浅层有3 处突起,且最大波速 >2400m/s 。
表1 隧道实际地质特征以及风险评价

2.3 勘察结果与评价
通过对该隧道进行勘察,得出以下结果: ① 围岩稳定性:该隧道有 65% Ⅳ级围岩,有 20% Ⅴ级围岩。所以,在施工时,应利用“管棚 + 注浆”的方式,积极做好超前支护工作。 ② 边坡稳定性:该隧道天然工况安全系数为 1.25,暴雨工况系数为 0.98。所以,施工过程中,应积极做好“锚索 + 格构梁加固”的工作。 ③ 施工风险:孤石区,盾构掘进会存在较大的摩擦阻力,因此,要优先选用高强度合金刀具。 ④ 突水风险:该隧道的断层带突水概率加高,故此,要切实做好“径向注浆 + 环向排水盲管”的工作,以实现对突水风险的有效应对。
3. 隧道进出口边坡稳定性评价
3.1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面对隧道进出口边坡,利用多尺度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协同应用力学参数、外部荷载和地质条件等数据,以促使评价结果具备可靠性和科学性 [3]。首先,利用极限平衡法,结合滑移面形态,分别对天然、暴雨和地震三个场景下的安全系数进行计算,以定量的方式,精准地对边坡整体稳定性进行科学评价。其次,构建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并以该模型为依托,在其中输入泊松比、黏聚力和弹性模量等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以此实现对边坡开挖过程和降雨入渗过程的有效模拟,并可以对滑移面位置、边坡变形量和破坏情况等进行有效预测或揭示。最后,利用现场监测技术,对边坡变形速率进行有效追踪,并进一步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
3.2 边坡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3.2.1 岩土参数与荷载条件
为能对边坡稳定性进行科学计算,首先需要对岩土参数和荷载条件进行确定: ① 岩土参数:覆盖层主要以粉质黏土为主,天然密度为 1.85g/cm3 ,黏聚力为25kPa,内摩擦角为 18∘ ,饱和渗透系数为 1×10-5cm/s ;基岩主要以中风化砂岩为主,黏聚力 50 为 kPa,内摩擦角为 35∘ ,弹性模量为 5GPa ,抗拉强度为 1.2MPa。 ② 荷载条件:天然工况——“自重应力 + 静水压力”(水位 5m);暴雨工况——饱和渗透压力(降雨 50mm/h ,持续 24h⋅ );地震工况——水平加速度 0.15g, 。
3.2.2 分析结果
通过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计算,得到以下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

3.3 边坡稳定性评价结果
基于边波稳定性分析结果,将该隧道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其中,高风险区为进口段,因其暴雨工况下安全系数 <1.05 ,所以,需要优先做好加固工作。如,要利用“压力分散型锚索 + 现浇钢筋混凝土格构梁 + 坡面排水沟 + 仰斜排水孔”的方式开展加固措施,以能切实提升进口段的安全系数;中风险区为出口段,是坡脚浅层滑移区,安全系数在
之间。如,可利用“坡脚设置抗滑桩 + 三维植被网护坡”的方式开展加固工作,以实现对浅层滑移的有效抑制;低风险区为基岩出露段,安全系数 >1.30c 。
4 结束语
针对复杂地质区隧道工程,需要积极做好地质勘察和隧道进出口边坡稳定性评价工作,这样,才能为隧道建设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和科学解决方案。未来,要加强对地质勘察技术和评价体系的研究,以能进一步推动隧道工程高质量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德靖 .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高速公路边坡及隧道不良地质体勘查中的应用 [J]. 华北自然资源 ,2024(3):69-7377.
[2] 赵梦 . 甘肃省康县—略阳高速公路花桥隧道地质特征及隧道稳定性研究 [J].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4,39(1):26-29.
[3] 尹其 , 黄鑫 . 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勘察设计研究 [J]. 现代工程科技 ,2024,3(16):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