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直播课程的" 双螺旋" 教学模式构建
何雪莲
吉利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41423
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直播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截至 2024 年 12 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达 10.91 亿,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突破 1.2 万亿元。其中,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 8.33 亿,占网民总数的 75.2%,显示出强劲发展态势。直播凭借“即时在场感”打破时空壁垒,成为用户获取信息与参与互动的“随身窗口”。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演进不仅重塑了社会沟通方式,也对高校教学提出了实践导向的新挑战。尤其在直播等应用型课程中,传统单向授课已难以满足学生的能力培养需求,亟需探索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
1.“双螺旋”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探析
“双螺旋”教学模式借鉴 DNA 双链结构,强调互补教学要素的融合与螺旋递进。其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共生性,如“理论—实践”“教师主导—学生自主”等要素相辅相成,构成教学系统;二是动态协同性,推动知识与能力、内容与目标协同进阶;三是互补优化性,通过多元教学方法打破模式局限,提升学习成效。模式中,“技术基因链”聚焦直播平台操作、算法理解等硬技能,“教育基因链”涵盖内容设计、评价机制与育人目标。两者通过“氢键”动态结合,构建出稳定而灵活的课程结构。
2. 双螺旋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2.1 螺旋递进式教学内容设计
双螺旋模式要求课程内容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之间实现动态交替与不断迭代。因此,应打破传统章节式教学结构,构建“模块—任务—反馈”链式内容体系。例如,在直播设备操作、脚本撰写、平台引流、数据复盘等模块中,逐步嵌入真实项目任务,将技术基因链与教育基因链同步推进。每个模块的学习成果应在下一阶段转化为应用基础,形成“学—用—评—改”的螺旋路径。
2.2 项目导向的教学实施机制
教学过程需以真实项目为驱动,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改”。如在课程中引入企业提供的直播任务,学生需围绕目标产品进行选品策划、脚本撰写、平台测试与直播实操,并通过阶段性复盘调整策略。教师不再是单一知识传授者,而是项目教练与成果评估者,实现从“教师中心”向“任务中心”的转变。
2.3 多元支持的技术平台建设
为了支撑双螺旋模式的实时反馈与数据驱动特征,需构建涵盖学习过程、行为数据、互动反馈等维度的教学平台。课程可依托抖音、快手等主流直播平台提供演练场域,同时结合虚拟仿真系统、教学管理平台(如超星、雨课堂)实现作业布置、互动跟踪与学习记录。此外,通过技术中台汇聚数据指标(如转化率、停留时长、弹幕密度等),为教师决策与学生自评提供量化依据。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采用行动研究法,以商学院 2025 级网络直播运营实务 36 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本研究首先通过前测阶段的《直播基础能力测评表》(Cronbach's a=0.79 )对学生的初始能力进行量化评估;随后进入干预阶段,以“双螺旋”教学模型(如表1 所示)系统地开展教学;最后在数据采集阶段,综合运用平台后台数据分析、课堂录像编码和企业评价表三重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多维度的验证与分析。
3.2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包含量化数据与质性数据两个维度。量化数据主要包括来自抖音和快手平台后台的观看时长、转化率等 18 项关键运营指标,以及教学过程中实施的 3 次阶段性课程考核成绩;质性数据则主要涵盖学生每周撰写的反思日志(共 576 份文本)和针对企业导师进行的访谈记录(共 6 人次,总时长为120 分钟)。
4. 教学效果与学生反馈
4.1 学生能力结构的显著改善
基于前测与后测数据对比,学生在多个关键技能维度实现显著进步。如直播设备操作达标率由32.1% 提升至89.4%( x2=37.52 , p<0.001) ;平台算法理解、内容脚本撰写、违规词识别等能力亦明显增强,后者准确率为初始阶段的2.3倍(效应量 d=1.21⟩ )。实训数据亦印证了学习习惯的转变:主动提问占 38% ,自查行为 27% ,同伴互助 21% ,教师求助仅 14% ,表明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意识显著增强,逐步形成“学—用—评—改”闭环。
4.2 学生反馈的积极态度与认同感增强
课程结束后组织问卷调查( (N=36) ),94.4% 的学生认为“双螺旋”模式提升了实践能力与表达信心,88.9% 表示项目任务“贴近真实、挑战适中”,有助于明确职业方向。多位学生在反思日志中指出,课程帮助他们理解了从脚本设计到直播运营的完整流程,增强了对职业的认知与期待。
4.3 课程成果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
部分学生将课程经验转化为个人项目:课后 1 个月内,7 位学生继续运营短视频账号,其中 1 人粉丝突破 1000,并与本地商家开展合作,初步实现“学习—能力—变现”的链条闭环,体现出该教学模式的可持续育人价值。
5. 问题与挑战
5.1 教师专业融合能力有待增强
直播课程对教师提出复合型要求,需兼备教学能力与平台实操经验。但当前大多教师背景偏向传统文科或商科,缺乏内容创作与流量运营经验,影响了对学生项目的指导深度
5.2 校企协同深度与项目真实性不足
尽管部分任务来自企业,但企业多仅参与评审,缺乏从命题到评价的全过程参与,项目实践性和市场反馈机制不足,影响学生的真实动机与成就感。
5.3 学生能力差异大,参与深度不均衡
学生在表达、媒介素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缺乏自信或动机,难以适应高频迭代,影响项目质量与团队协作,教学管理也面临挑战。
5.4 教学资源支持与考核机制仍待完善
课程资源主要依赖校内配置,缺乏统一演播系统与真实数据接口,限制了实训深度。同时,考核仍侧重结果呈现,过程性评价与协作贡献尚未有效量化,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成长轨迹。
6. 结语
在内容产业深度变革背景下,传统高校教学面临“重实践、强表达”导向型人才培养新需求。本文以《网络直播运营实务》为例,提出并验证了“知识—技能”与“理论—实践”双向螺旋式递进的教学模式,初步实现了“学—用—评—改”动态闭环,提升了学生的媒介素养与岗位胜任力。虽然实践初显成效,但仍存在教师复合能力不足、校企协同不深、学生参与不均等问题。未来应从制度建设、资源协同、评价体系等方面着力,推动“课程—项目—产业”深度融合,为高校实践课程提供持续优化路径。“双螺旋”模式不仅是教学创新,更是激发学生持续成长动能的重要抓手,在推动高校教学变革、服务数字经济人才建设方面具有广泛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竹立, 李小玉. 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双螺旋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 , 2018, 36(4): 3-11.
[2] 张姮 . 专创融合的“三线两创”课程重构研究——以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课为例 [J]. 教育进展 , 2022, 12(11): 69-75.
[3] 何建霄 . 网络直播技术助力高校多校区办学 [J]. 教育进展 , 2024,14(9): 62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