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能源电力储能与飞轮储能技术的发展

作者

胡义祥

中国葛洲坝集团电力公司 湖北省宜昌市 443099

引言

在全球促进能源资源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为解决新能源发电过程中所存在的间歇性与不稳定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以能源互联网为主的智能优化运行方案。储能技术作为直接影响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现不同储能技术下的优势差异明显,如何通过对储能系统加以优化提升电网运行水平成为关键。

1 新能源电力系统与储能技术概述

1.1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定义、特点及发展现状

新能源电力系统,顾名思义是指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作为主要能量来源的电力系统。这类系统以清洁、可再生、低碳排放为显著特点,对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新能源电力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统计,截至 2023 年底,全球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 15 亿 kW,年增长率保持在 2 位数以上,其中,太阳能和风能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作为新能源发展的领头羊,其新能源装机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1.2 储能技术的分类、原理及关键技术指标

储能技术是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物理储能、化学储能和电磁储能三大类。物理储能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通过物理形态的变化实现能量的储存与释放;化学储能则以电池储能为代表,通过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起来,需要时再通过逆反应释放电能;电磁储能包括超级电容、飞轮储能等,利用电磁场或机械旋转体储存能量。各类储能技术的原理各异,但均需关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及成本等关键技术指标。以电池储能为例,其能量密度直接影响储能系统的容量,而功率密度则决定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调节能力。当前,锂离子电池因其较高的能量密度和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成为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储能技术之一。

1.3 飞轮储能技术优势

飞轮储能技术具有众多突出优势。首先,它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大功率的充放电,充放电时间通常在几秒到几分钟之间,可快速响应电力系统的负荷变化,在瞬间提供或吸收大量电能,这一特性使其在应对电网的尖峰负荷和电压波动时表现出色。其次,飞轮储能的循环寿命长,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次充放电循环,且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性能衰减极小,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和更换频率。此外,飞轮储能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强,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稳定工作,不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严寒的极地地区还是高温的沙漠地带,都能正常运行。同时,飞轮储能不涉及化学变化,无污染、无排放,符合绿色能源发展的要求,是一种环保的储能方式。

2 飞轮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2.1 技术创新

飞轮储能系统的核心在于飞轮本体,它通常由高强度、低密度的材料制成,以减轻质量同时保持足够的强度来承受高速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传统的飞轮材料包括金属合金,但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轻量化特性,逐渐成为飞轮制造的主流材料。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飞轮的储能密度,还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在飞轮储能系统的结构上,磁悬浮技术的引入极大地降低了飞轮与旋转轴之间的摩擦,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磁悬浮技术利用磁力将飞轮悬浮在旋转轴上,消除了传统机械轴承的摩擦问题,使得飞轮能够以更高的速度旋转,储存更多的能量。此外,真空室的应用也进一步减少了空气阻力对飞轮旋转的影响,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

2.2 材料创新

材料科学的发展对飞轮储能技术的性能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上述提到的复合材料在飞轮本体上的应用外,新型储能材料的研究也为飞轮储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高性能的永磁材料在电机 / 发电机中的应用,提高了电能与机械能之间的转换效率;而新型导电材料则降低了电机运行时的电阻损耗,进一步提升了系统性能。此外,储能轮体的材料选择也经历了从单一材料到复合材料再到多层复合材料的演变过程。多层复合材料通过合理的材料搭配和结构设计,实现了储能密度、强度和韧性的综合优化,为飞轮储能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中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2.3 控制策略

飞轮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对其储能效率和运行稳定性具有直接影响。随着控制理论的深入探索与智能算法的广泛应用,飞轮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不断得到优化。传统的 PID 控制方法因其简单易实施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复杂工况下其控制效果受到限制。因此,基于模型预测控制 (MPC)、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先进控制策略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并发展起来。MPC 控制策略通过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系统行为,制定最优的控制策略以实现特定的控制目标。在飞轮储能系统中,MPC 控制器可以根据电网的实时负荷需求、飞轮储能系统的状态以及未来的预测信息,制定最优的充放电策略,以实现对电网频率的有效调节。模糊控制则通过模拟人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过程,实现对复杂系统的有效控制。在飞轮储能系统中,模糊控制器可以根据飞轮转速、电网频率偏差等模糊输入量,通过模糊规则库进行推理判断,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调整飞轮储能系统的运行状态。

3 电力储能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电力储能技术已经成为现代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领域广泛,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在应用领域方面 , 电力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在电力系统中 , 储能技术能够有效调和供需之间的冲突 , 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固性和信赖度。借助储能技术 , 能在电网负荷低谷期蓄积电能 , 并在高峰期释放这些电能 , 以响应电力系统的需求。此外 , 储能技术还能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补偿、电压稳定维护等领域 , 进而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 , 电力储能技术是推动车辆性能提升及续航里程增长的核心要素。新能源汽车依赖于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的电池组,而储能技术的进步恰好能够契合这一要求。通过优化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循环使用寿命 , 可以有效增强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及其整体寿命 , 并降低使用成本。此外 , 储能技术同样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站及充电桩 , 为它们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来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储能技术类型众多且应用广泛,它在提升电力系统运行平衡性、供电可靠性的同时,也为电力系统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电力供需需求的持续变化,电力储能技术正不断优化改进,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电力储能技术将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推动能源革命和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兆浩 , 毕素玲 , 刁智伟 . 新能源发电侧储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J].电工技术 ,2023,22(S1):240-242.

[2] 裴淼 . 多重应用场景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储能技术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3,11(34):112-114.

[3] 李根 , 崔启利 , 林庆仁 . 浅谈新能源发电侧储能技术的应用现状 [J].中国设备工程 ,2023,14(09):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