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语文教材中《关雎》的审美追求

作者

雷兰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关雎》位于《诗经》之首,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作品,在艺术和思想上都有极高的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表现出对“美”的追求。《关雎》运用“比兴”手法,以雎鸠和鸣比喻男女之间的美好情感,形象生动,寓意深远。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全诗讲述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在诗中将男子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他们的自由活泼和淳朴健康以及对“美”的追求。这种对爱情的渴慕反映人们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和向往,反映人们对“美”的不变的追求。这种对“美”的追求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喜爱,所以即使在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

一、形式上对“美”的追求

文学作品的形式因素可以归纳为形象、结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五个方面。《关雎》的形式美,主要从形象、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形象:窈窕淑女、谦谦君子

在《关雎》这首爱情诗中,有“淑女”和“君子”两个人物形象。在教材中,“淑女”是“窈窕淑女”,“窈窕”是指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是善良美好的女子,所以“窈窕淑女”是指文静、善良、美好的女子。依据中国文学的文化传统,其“文静、善良”多是指女子的品德“美”,“美好”估计也是指女子的品德方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流之、采之、芼之”通过几个简单的动词得勾勒,一个勤劳美好的女子形象就跃然纸上。诗歌从内到外都表现出女子的品行美。

对于男子的品行美,也可以从诗中窥见一二。与“窈窕淑女”一样,从“君子”这个称呼就可以看出对于男子品德美德肯定。男子对于女子的爱并没有停留在嘴上,而是用其行动证明。男子对于女子的追求方式也是合适的,男子投其所好,用弹琴鼓瑟、敲钟击鼓这种唯美方式追求女子,表现出对女子的尊重和爱意。表现出君子从内到外的品行美。从对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方面,可见《关雎》对美好品性的追求,对美好人性得追求,也即对“美”的追求。

(二)结构:精巧布局、张弛有度

诗歌从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的美好联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然后,通过描绘姑娘采摘荇菜的情景,进一步展现了男子对淑女的深深思念和求之不得的痛苦。最后,诗歌转向描写男子对女子的相会和热烈追求的情景,表达了对淑女的深切爱慕之情。这种从起兴到描绘再到情感抒发的逐步推进,使得诗歌的结构紧凑而有张力。

诗歌通过选取不同的字眼,塑造典型场景,适当留白,逐步描述事情发展的过程。这种细腻的描绘和逐步深入的叙述方式,使得诗歌在结构上似断实续,张弛有度,充满想象的空间,读来回味无穷。

(三)语言:重章叠唱、音韵和谐

《关雎》有的上下句形式基本相同,只有几个字不同,即重章叠唱的形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样的句式造成回环往复的效果,在诵读时具有一种节奏感和旋律感。

《关雎》还有音韵和谐的特点。诗中采用了大量的双声叠韵词,如“窈窕”“参差”“辗转”等,这些不仅词增强了音调的和谐美,而且生动描绘了诗中的人物、景物,使得诗歌声情并茂,极具表现力。诗中的“鸠、洲、逑”都押ou 韵,读来朗朗上口,情感自然流畅。

《关雎》采用两两停顿的句式,都是四字短句,中间停顿。因此,诗歌在朗读时就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易于记忆和传唱。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寓意深刻、重章叠唱、音韵和谐的这些特点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四)表现手法:比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一种引出主题的开篇手法。诗歌从雎鸠鸟的叫声起兴,描绘雎鸠和鸣的美好场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同时用雎鸠和鸣比喻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教材的注释中表示,雎鸠是一种水鸟,传说他们形影不离。[1] 诗歌用雎鸠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感情,追求的是一生一世一双人、至死不渝的爱情,表现出那时的青年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向往。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浓郁,意境深远。从景到情,都表现出“美”。

《关雎》对“美”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容上。

二、内容上对“美”的追求

文学的本质就是对生命的揭示,对真善美等人类终极生命价值的关怀。[2]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分为浅层内容和深层内容。浅层内容即作品的思想情感,深层内容即作品所蕴含的普遍人性。《关雎》中的浅层内容就是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深层内容就是男子和女子对美好爱情、美好人性的追求。

美好爱情是人类情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关于男女之爱的作品不在少数,《关雎》将男子对女子的深切爱慕和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表现出他们的自由活泼和淳朴健康以及对“美”的追求。这种对爱情的渴慕反映人们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和向往,反映人们对“美”的不变的追求。这种对“美”的追求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喜爱,所以即使在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

在诗中,即使男子对女子爱慕深切,为她辗转反侧,但是男子并没有做出过激、不合礼法的行为。对于追求心中所爱,他愿意花心思,投其所好,为她弹琴鼓瑟,表现出男子对于女子的尊重。女子也没有立马答应,而是仔细思索考量。男子和女子对待爱情的慎重态度都表现出他们对于美好爱情的虔诚追求。

男子符合礼法的追求也是爱情的保障之一。因为男子对于女子的符合礼法的追求是被社会所接受和祝福的,为世所容的爱情是其走得长远得因素之一。男子是符合礼法的君子,女子是符合礼法的淑女,这也反映出在当时,社会对于礼法的追求,对“美”的追求。礼法是和平安定的社会的标志之一,是“美”的化身。若是在战乱时期,百姓流离失所、衣食无依,国家则礼乐崩坏。

《关雎》无论是人物、结构、语言还是思想内容都表现出对普遍的美好感情和美好人性的追求,即“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组织编写 . 义务教育教科书 . 语文 . 九年级下册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63.

[2] 余虹. 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33

作者简介: 雷兰( 1999.8-) ;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硕士在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