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创新应用研究
韩婷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钟楼小学 甘肃省陇南市 746000
1 引言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语文教学正积极探索与 AI 技术的融合路径。传统语文教学存在标准化灌输、个性化指导不足等问题,而 AI 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基于 AI 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实践,分析其应用价值和具体场景,为智慧语文课堂构建提供参考。
2 AI 技术的应用价值
AI 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重构了教学流程,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和精准化教学。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AI 能有效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小学生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持来理解抽象语言概念。AI 工具将抽象文字转化为生动图像,如用" 快乐" 形容草地时,AI 生成阳光洒在草地上、孩子追足球的画面。这种多感官刺激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兴趣。
其次,AI 能够提供即时反馈和指导。传统作文批改耗时且反馈滞后,而AI 辅助系统可实现即时批改和精准指导,多维度分析学生习作,精准捕捉写作中的优势与不足。
第三,AI 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通过实时学情分析,教师可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从 " 教师教什么 " 到 " 学生学什么 " 的转变,体现差异化教学原则。
3 AI 在语文课堂的具体应用
3.1 AI 赋能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难点。AI 技术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视觉化支持和创造性启发。
AI 作为”画画”伙伴,能将抽象词语转化为具体画面。当需要描写”快乐”时,AI 生成阳光洒在草地、露珠闪光、孩子追足球的画面,让词语瞬间有了颜色和温度。孩子们受到启发后,主动为语言”添枝加叶”,这种视觉到文字的转化训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AI 还可作为”故事精灵”,打破文本与现实壁垒。学完《蚂蚁和蛋壳》后,AI 扮演的”小蚂蚁”来到孩子们中间:”你笔下的天空真美,可我第一次飞那么高,吓得心怦怦跳呢!你能给我一点点勇气吗?”这种角色沉浸式体验让学生不是在修改病句,而是在为朋友修补故事,赋予更真挚的情感。
3.2 AI 活化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教学因时代隔阂,学生难以理解意境情感。AI 技术使学习从机械记忆转变为共情理解。
教《暮江吟》时,AI 技术搭建沉浸式场景,让学生 " 漫步 " 暮江之畔,感受 " 残阳铺水 "" 露似真珠月似弓 " 的画面之美。AI 诗人数字人走进课堂,讲解创作心境,让古诗学习兼具趣味与温度。这种时空穿越体验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兴趣。
“ AI+ 诗歌”模式效果显著。教师利用 AI 古诗词智能体,引导学生输入”雨后”、”操场”等关键词,AI 即时生成诗句,学生展开热烈讨论。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3.3 AI 驱动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和进度节奏。AI 技术通过数据驱动和智能分析,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
AI 让”个性化学习”落到实处。一个班级中,学生对童话角色、诗句历史场景的兴趣点各不相同。AI 作为”数字学伴”,能接住每个孩子的奇思妙想。这种即时响应和个性化引导,让学习变成”我想知道更多”的主动探索。
AI 通识课采用分层递进体系与”智能双师”模式,让城市和乡村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和资源普惠。
4 挑战与应对策略
AI 技术在语文课堂应用中面临挑战,需要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应对策略。
4.1 技术与人文的平衡
AI 不能替代教师的情感沟通和价值引导作用。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疏离。教师应规定:使用AI 辅助创作时,必须保留自己的修改和创意。这既利用AI 优势,又确保学生原创性。
语文教育本质是育人。教师应把握技术使用度,让 AI 成为辅助工具。AI是 " 摆渡人 ",帮助学生从 " 心里懂 " 到 " 笔下有 ",但目标是 " 让每个孩子爱上语言"。这种技术为用、人文为本的理念至关重要。
4.2 数据隐私与伦理问题
AI 教育应用涉及学生数据收集,需要关注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教育机构应建立严格数据保护机制,确保学生数据不被滥用。
同时,AI 生成内容带来学术诚信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AI 工具,区分辅助学习与替代思考。通过规定必须有自己的修改,保持学生主动性。
5 结语
AI 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重塑了教学方式和学习体验。通过视觉化支持、即时反馈、个性化指导等方式,AI 有效激发了学生表达欲望,深化了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培养了语文素养。技术的应用不是取代教师,而是解放教师,使其更专注于情感引导和创造性教学。
未来语文教育应是人与技术协同共生的生态系统:AI 处理数据分析和个性化训练,教师聚焦情感沟通和价值引导;AI 提供多媒体体验,学生进行创造性表达。这种人机协同模式为语文教育注入新活力,实现" 因材施教" 的理想。
“科技让课堂有趣,但最终目的是让孩子爱上语言。”AI 与语文教育的融合,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文化自信和创造力为目标,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育人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苏 . 让孩子从”心里懂”到”笔下有”[EB/OL]. 2025.
[2] 智慧教育,开启校园新场景 [EB/OL]. 2025.
[3]AI 赋能教育:探索” AI+ 诗歌”新范式 [EB/OL].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