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与挑战分析
雷静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重庆市合川区 401520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不仅仅代表着生产力的量的提升,更标志着生产力质的飞跃。其内涵丰富,特征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创新
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包括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引领了新的产业革命。
(二)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随着新技术的涌现,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转型升级,同时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三)绿色发展
新质生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这要求生产力发展必须考虑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
(四)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即从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转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五)创新驱动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创新驱动,这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新质生产力要求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掌握前沿技术,还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竞争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新质生产力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发展标志着社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在这一背景下,思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首先,新质生产力要求思政教育更新教学内容,以反映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社会变革。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思政课程需要融入这些技术对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影响和挑战。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要求思政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如通过在线课程、虚拟现实等手段,使抽象的思政理论更加生动易懂。此外,新质生产力还强调创新和效率,思政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以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
(二)思政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思政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思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学生的道 产力的背景下,思政教育需要更,思政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景下,思政教育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 通过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新质生 思政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三)新质生产力与思政教育的互动机制
新质生产力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机制。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如数字技术 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思政教育需要不断 持教育的前瞻性和适应性。这种互动机制形成了一个反馈 政教育反过来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人才,形成良性互 需要动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变化,以保持教育的 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协同发展 还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思政教育创新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融入新质生产力理
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创新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关键。首先,教学内容的创新需要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将新质生产力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纳入课程体系。这不仅包括对新兴技术的介绍,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还包括这些技术对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影响。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问题、数字经济下的劳动关系等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影响。
其次,教学内容的创新还体现在对传统思政课程的深化和拓展。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可以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实际案例,让学生看到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引入国际视野,比较不同国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增强学生的全球竞争力。
此外,教学内容的创新还要求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在理工科专业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在工程伦理、科技政策等课程中,让学生理解技术发展背后的社会意义和责任。在文科专业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探讨新质生产力对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种灵活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设计空间。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线上讨论区,鼓励学生就特定议题发表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用于创建互动式学习环境。利用虚拟现实 (VR) 和增强现实 (AR) 技术,教师可以模拟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体验和学习。这种体验式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习动机和效果。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中,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也是一个重要方向。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掌握情况和兴趣点,从而设计更加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这种个性化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合作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可以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如让学生参与到社区发展项目、企业创新项目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
跨学科合作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特点。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因此,思政教育可以与理工科、商科等其他学科合作,开展跨学科项目。这种合作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的创新:多元化与过程性评价体系
传统的思政教育评价往往侧重于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教学评价需要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这种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课堂参与、小组讨论、项目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
同时,教学评价也需要多元化,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这种多元化评价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进行360 度评价等方式实现。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思政教育创新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通过这些创新,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思政教育挑战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质生产力要求的
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专业知识更新和教学技能提升方面。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效果。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新质生产力要求下的专业发展存在明显差距。首先,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跟上新质生产力的步伐。这包括对新兴技术的理解、对社会变革的洞察以及对国际形势的把握。其次,教师需要提升教学技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适应数字化教学的趋势。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以应对新质生产力对跨学科知识融合的需求。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需要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相匹配,包括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以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二)学生对新质生产力认知与适应能力的不足
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重点对象,其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和适应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当前部分学生在认知和能力方面还存在差距。首先,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这不仅包括对新技术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的理解。其次,学生需要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还能够促进他们在社会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为了提升学生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思政教育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进行创新,如增加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课程,开展实践项目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思政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实践结合的难点
思政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实践的结合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但实践中存在一些难点。一方面,学生缺乏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实践机会,这 际 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实践之间存在脱节,教育内 力的实际需求。为了解决这些难点,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提供更多的实践 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同时,思政教育需要更加贴近实际,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结合,使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加符合实际需求。这可能涉及到教育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思政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能力培养、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等多 层面。 应对 挑战 需要教育政策的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五、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教师新质生产力理论培训与专业发展
面对新质生产力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挑战,首要任务是加强教师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培训和专业发展。教师是思政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其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培训,包括新兴科技趋势、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文化变迁等内容,以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通过实践提升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此外,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如职称评定、教学奖励等,以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动力。
(二)提升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教育部门和高校应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新质生 课程中增加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数字经济、智能制造 力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开展实践项目和创新竞赛,如模拟联合国、 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 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新质生产力的实际运作,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
(三)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校企合作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问题。这种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同时,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此外,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教育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综上所述,面对新质生产力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挑战,我们需要从教师技能培训、学生能力培养和校企加强合作等多个方面入手,制定综合性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更加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文,许凌云 . 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 [J]. 改革,2023(10): 1-13.
[2] 王山,谭宗颖 . 关键核心技术识别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J].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4, 36(2): 26-35.
[3] 蒲清平,向往 .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45(1): 77-85.
作者简介:雷静 (1978.11--),女 , 汉族 , 重庆市 , 法学硕士 , 副教授 , 现任通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 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管理,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