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与三环节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究
钟巧梅
四川省邻水中学 四川广安 638500
“双减”要求教师在做实课外负担“减法”的同时,做好课堂教学“加法”,以保障质量、消除家长顾虑。实现减负与提质的统一,亟需创新教学模式。
当前初中地理课堂多采用教师主导的“满堂灌”模式,学生参与度低,效率不佳,难以满足新课标及“双减”要求。我校推行“三环节教学”,虽提升了学生主动性,但仍存在知识载体单一、课堂容量有限、学情反馈滞后等不足,对预习和复习依赖较大。智慧课堂与三环节教学的融合,有效弥补了上述缺陷。实践表明,该模式使教学更具个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显著减轻了学生负担。下文以《地球公转》为例阐述具体应用。
一、数据实时呈现, 让课前准备更充分
智能设备可丰富备课资源,提升效率。教师可结合学情,将预习内容推送至学生终端。例如在《地球公转》备课中,笔者依据课标和学情设计教学流程,提前通过希沃系统推送地球公转动画、二分二至日光图、五带划分图等资料。同步设置“预习检测闯关”游戏,系统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帮助教师精准掌握预习情况。
二、师生立体互动, 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指教师“教”、学生“学”,而三环节教学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启发点拨、师生合作探究三个环节。智慧课堂将希沃一体机等智能设备运用于三环节教学,完美实现师生立体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 一) 智慧课堂注重成果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更具针对性。如《地球的公转》一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要求,结合课前预习检测成果,对能否正确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能否准确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明确公转产生的几个特殊节气 ( 二分二至 ) 及每个节气特点;能否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如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变化、正午时刻物体影子长短变化等有了充分的认识,在自主学习环节更有侧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针对性进行自主学习,便于教师在启发点拨阶段有的放矢地为学生解惑。
( 二 ) 是智慧课堂自动分析学情,教师启发点拨更具指向性。教师通过智能终端提供的学生自主学习检测报告,对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答疑。《地球的公转》一节中,学生普遍对二分二至日分析、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五带划分等内容理解不到位,教师在启发点拨环节就以此为重点集中答疑。通过分析二分二至日示意图中,让学生熟练掌握节气与日期、太阳直射点在哪条纬线、北极圈内出现的是极昼、极夜还是昼夜平分现象、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对应的季节和月份等重难点知识。
启发点拨时,引导学生通过二分二至日示意图获得上述信息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当出现单一的节气图时也能快速地判读,获得需要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再次打破先让学生掌握四个节气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常规,而是从北极圈内出现的现象作为突破口,以我们学校所在地 30∘ ° N) 的生活实际入手,以夏至日为例:读图观察发现,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这就意味着北半球昼长夜短,学生一联系生活就知道我们的夏季正好是昼长夜短,所以得出夏季 6.7.8 三个月昼长夜短;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昼最长夜最短是哪一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都能回答出夏至 (6 月 22 日前后 ) ;进而引导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也会来到最北的界限,是在哪条纬线上?通过这样的思路层层深入,步步引导,让学生很快地突破这个难点。如果个别学生还有疑问课后通过线上或线下一对一辅导,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 三 ) 智慧课堂实现有效互动,师生合作探究更具实效性。在智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地球的公转》一节中,通过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探究我们生活的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季节变化以及极昼极夜现象。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提问,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掌握知识。然后学生自主演示、参与答题游戏,及时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巩固,确保每位学生都动起来,都能在地理课堂上有较多收获。
三、分层分类辅导, 让课堂巩固提升更便捷
课堂预留 5 分钟左右时间 , 让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及时进行巩固,传统教学学生课堂巩固落实情况跟踪不便,而智慧课堂的课堂巩固是课堂的升华。教师通过希沃系统课堂活动随堂巩固,教师直观地把握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精选少量习题推送给学生,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分层布置,实现分层教学,不用再从网上参差不齐的资料中找题目、打印,发给学生,而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利用一些零碎时间在 AI 练习中自主选择几道小练习,巩固近期所学内容。如在《地球的公转》一节中,笔者课堂上只向学生推送了 5 个选择题和 1 个综合题 , 主要涉及到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二分二至日分析、五带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极昼极夜现象等知识点,学生只需利用课堂最后剩余的几分钟时间就能快速完成。
通过采取融合式课堂教学,学生对所学知识基本能够做到“堂堂清”,课后不需要反复多次记忆、练习 , 节省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减少了学生课业负担,让“双减”真正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 卞金金,徐福荫.基于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设计与效果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6(2)
[2] 刘邦奇.“互联网 + ”时代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16(10)
[3] 夏仕武.互联网 + 背景下大学双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