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数学“教—学—评”作业一致性策略研究
陈依粲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
评价改革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如何改进教育评价,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业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师导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显示平台。当前小学低段学生的数学作业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复性机械训练较多,创新意识不足;作业难度过大或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导致他们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的下降。因此,根据“教学评一致性”来进行作业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理念
所谓“教学评一致性”即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者相互匹配、协同作用,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评一致性本质上是一种“以终为始”的教育思维——从“期望学生达到的结果”出发,倒推“需要开展的教学活动”与“需要验证的评价方式”,形成闭环。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目标模糊、活动随意、评价滞后”的弊端,是实现高效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路径。
二、“教—学—评”作业一致性的实施现状
“教—学—评”作业一致性是“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的具体体现,强调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作业内容与教学活动匹配、作业评价对学习效果的反馈。以下从实施现状进行分析:
1. 目标脱节:作业与教学目标“两张皮”
作业目标模糊或超出教学目标范围。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有的仅着眼于当前一节课,而忽略了单元整体,缺少连贯性;有的着力设计难度较高的作业,结果学生在做作业时遇到了困难,导致学习进展缓慢。例如:课堂仅讲解“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作业却要求“解决复杂应用题”,导致学生因目标不匹配而挫败。
2. 内容失衡:机械训练为主,能力培养不足
作业内容仍以“机械重复练习”为主,与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思维训练脱节。有些教师倾向于只有大量练习才能取得好成绩,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并且缺乏分层设计,忽视学生差异,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与课堂中“分组教学”的个性化目标不匹配。
3. 评价滞后:反馈低效或不及时,难以指导教学
在制定评价目标时,有时教师往往会阐述模糊,例如缺少行为主体或行为动词模糊,无法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价;评价方式单一,以“对错批改”为主,缺乏对“目标达成过程”的分析,例如只追求答案的正确与否,忽略做题的思路是否正确;反馈不及时,作业评价与后续教学脱节,例如因为作业量太大,教师没有时间及时反馈,就难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学—评”作业一致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
1. 确立“教—学—评”一致性作业设计理念,明确教学和作业目标。引导教师深入解读教材、课程标准、学业评价标准,对教学内容的知识领域与单元地位进行细致分析,先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确定单元作业评价目标,再根据教学情况细化课时作业目标,设计学习目标与作业目标匹配、学习活动设计与作业设计匹配,以及学习活动组织与作业组织匹配的,具有针对性、连续性的作业内容。
2. 架构“教—学—评”一致性作业开发框架,架构“教—学—评”一致性作业设计原则,保持三个“一致性”。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作业设计理念,关注目标导向下的活动、作业、评价等环节。进而要形成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作业开发框架,以顶层设计为教师的作业设计提供思路与模板,以整体架构帮助教师由经验走向专业。
以小学数学为例,教师在设计二年级上册加与减这一单元的作业时,
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掌握100 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100 以内加减法运算。
设计作业内容: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的分数加减法运算题目,如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制定评价标准:明确每道题目的评分标准和要求,如运算结果的正确性、解题过程的规范性等。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如课堂观察、开火车回答、同桌互改、及时批阅等,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调整学习策略。
形成“教—学—评”一致性作业设计策略,作业设计紧扣学科本质,展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作业研究,形成“教—学—评”一致性作业设计策略。为了确保教学评一致,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另一方面,教师应关注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3. 建立“教学评一致”的作业设计规范要求,从依标设计过渡到创新设计。可以分为设计流程、设计要求、作业的投放、效果的反馈、作业设计的二次修改等规范。
4. 建立“教学评一致”的家校作业管理机制。家校合作也是实现教学评一致的重要环节。针对小学低段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本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状态和家长的期望与评价。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还可以通过多方评价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低段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作业是一种有效的作业设计方式,它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学情和学生需求等因素,确保作业内容、形式和评价方式都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深化“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助力数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