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观念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周文嫣

昆山市张浦初级中学

引言

新课标中表明,思政课是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则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程,这一学科的实施目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涵养、法治素质以及人格修为等方面。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掌握依法行事、遇难题找法律、解决问题借助法律、化解矛盾依靠法律的方法,使学生可以知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逐步地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理念,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

一、结合教材创设教学情境,明晰法治内容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尚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法治知识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够将抽象的法治内容直观化与生动化,从而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明晰法治内容的内涵与应用,以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兴趣,全面地提高法治观念的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教材《法律伴我们成长》为例,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的相关内容时,就能够为学生创设如下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模拟一场学校组织的亲子座谈会,邀请部分学生和家长参与其中。座谈会的主题是“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与保护”,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常见的场景,比如学生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学生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学生与父母在兴趣爱好培养上产生分歧等,从而让学生和家长分别从自身角度去分析阐述遇到这些情况时的感受与想法。对此,教师可以在旁适时地引导,并且提问学生“在这些情况下你觉得自己的哪些权益可能受到了影响”“你知道有哪些法律可以保护你在这些方面的权益吗”等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条款进行思考与回答[1]。

二、开展小组合作互动活动,深入讨论知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对法治知识的理解与看法,并且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角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相互碰撞,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不仅能够逐渐地加深对法治知识的理解程度,还能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可以深入地掌握法治知识。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建设法治中国》时,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由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之后再给出学生一个讨论主题:“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如何才能通过法治方式解决常见的纠纷呢,比如邻里噪音纠纷、物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等”。每个小组可以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学生们才能依据教材中关于法治社会建设、公民依法维权等知识,从而结合生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最后有效地深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三、引入现实典型法治案例,结合实际现象

现实生活中的法治案例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加之初中学生对社会现象已有了一定的关注和认知,在教学中为学生引入现实典型的法治案例并且结合实际现象进行教学,不但能够让学生看到法治知识在现实中的具体运用,还能有效地拉近法治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做守法的公民》时,就能为学生引入现实案例,如某个青少年因为沉迷网络游戏,所以在网上结识了很多不良朋友,在这些朋友的怂恿下他参与了盗窃团伙,多次入室盗窃财物,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

对此,教师在课堂上就能为学生详细地介绍案例的经过,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同时提问学生“这位青少年的行为触犯了哪些法律条款”“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关于预防违法犯罪的启示呢?”。学生们通过思考与讨论就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盗窃行为的违法性以及犯罪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也能明白不良交友与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可能会逐渐诱导人走向违法犯罪道路。此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类似的实际现象,如部分同学存在沉迷网络与结交不良伙伴等行为,从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避免陷入类似的不良情境,以不断地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2]。

结束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并且组织以上多种教学策略,以此来培育学生的法治理念,促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守法、恰当用法的思想与行为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宪法法律的至高地位、法律面前所有人平等以及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促进学生逐渐具备责任担当的思想,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观念与自我防护本领。

参考文献:

[1] 吕福安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培育 [J]. 新教育 ,2025, (20): 4-6.

[2] 钟惠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法治观念的策略研究 [D]. 湖南理工学院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