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妊娠风险等级实施针对性助产护理对初产妇的影响

作者

唐佳燕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 产房 江苏无锡 214100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生育政策的调整,孕产妇健康管理的精细化与科学化成为产科质量提升的核心方向[1]。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2万多名孕产妇死于可预防的妊娠相关并发症,而我国《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明确指出,通过妊娠风险分级管理可有效降低高危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2]。初产妇作为分娩群体中的特殊人群,因其缺乏生育经验、心理应激水平较高,加之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的潜在风险,其围产期管理面临更高挑战[3]。妊娠风险等级评估是通过系统收集孕产妇基本信息、既往病史、家族史及孕期检查数据,将妊娠风险分为"绿(低风险)、黄(一般风险)、橙(较高风险)、红(高风险)、紫(传染病)"五级,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依据[4]。针对性助产护理则强调根据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护理方案,从产前健康宣教、心理支持,到产时多模式镇痛管理、分娩体位指导,再到产后并发症预防与母乳喂养指导,形成全流程、动态化的照护体系[5]。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证实风险分层管理在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防控中具有显著成效,但针对初产妇群体的系统性干预研究仍存在空白,尤其是不同风险等级下助产护理方案的精准化实施路径尚未形成共识[6]。本研究通过前瞻性对照试验,探讨分级助产护理在不同风险等级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产科护理质量改进提供循证依据,进而推动围产期护理向标准化、个体化方向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6月- 2024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16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首次妊娠且单胎足月;意识清晰,能正常沟通;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有精神病史或认知障碍者;中途退出研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妊娠风险等级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标准化常规助产护理:产妇入院后2小时内完成《孕产妇健康宣教手册》发放及基础健康指导,内容涵盖分娩流程、疼痛应对技巧及产后注意事项;住院期间每2小时监测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并记录;产程中遵循《正常分娩临床实践指南》,由责任助产士每30分钟进行宫缩强度、胎心变化及宫口扩张程度评估;产后实施标准化护理流程,包括会阴伤口护理、子宫复旧监测、母乳喂养指导及新生儿基础护理,每日评估产妇恢复情况。

观察组实施基于妊娠风险等级的精准化助产护理方案:

低风险(绿色标识):除常规宣教外,于妊娠36周开展自然分娩强化课程,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模拟产程,同时配合分娩球操、自由体位训练等非药物镇痛干预措施;建立"1+1"陪伴模式(1名家属全程陪伴+1名资深助产士一对一指导),并提供音乐疗法、芳香疗法等个性化舒适护理。

一般风险(黄色标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由注册营养师根据BMI、血糖、血压等指标制定个体化膳食计划,并结合孕妇体能评估设计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低强度有氧运动方案(如孕期瑜伽、慢步走);每周组织高危因素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早期识别与自我管理。

较高风险(橙色标识):确诊后48小时内启动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多学科协作(MDT)机制,运用智能化分娩风险评估系统(基于大数据算法)制定个性化分娩预案;产时采用中央胎儿监护系统实施连续胎心监护,每15分钟记录产程进展并动态调整分娩策略;产后由专科护士进行24小时床旁监护及并发症预警。

高风险(红色标识):成立由主任医师、副主任护师组成的高级照护团队,联合超声科、检验科开展产前多维度评估,必要时提前3-5天制定剖宫产手术方案;分娩过程中实施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术后48小时内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运用血栓弹力图等技术动态评估凝血功能,预防产后出血、子痫等严重并发症。

传染病风险(紫色标识):严格遵循《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设立独立隔离产房及专用手术间,配备负压吸引装置及一次性使用耗材;分娩结束后,产妇及新生儿分别转入传染病专区进行隔离观察,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内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及疫苗接种。

1.3 观察指标

①分娩方式:剖宫产、顺产、阴道助产;②产妇满意度,采用Likert 5级量表评估对护理服务的总体评价;③心理状态,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于产前和产后72小时进行评分[7];④记录并对比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不良妊娠结局包括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产后出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bar{x}\pm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比较  观察组80例患者中剖宫产发生率为6.25%,顺产率为80.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阴道助产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详见表1

2.2 产妇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产妇Likert 5级量表得分为(3.21±0.89)分;观察组产妇Likert 5级量表得分为(4.32±1.02)分,对比两组数据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143,p<0.05)。

2.3 产妇心理状态评分对比  观察组产前SAS评分为52.36±5.17分,产后72h SAS评分为48.66±3.76分,观察组产前SDS评分为57.86±5.19分,产后72h SDS评分为48.39±4.7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2.4 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80例患者中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6.2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25%,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表 3 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对比(例)

3 讨论

在临床实践中,低风险初产妇常因过度焦虑导致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升高,而高风险孕产妇则可能因护理措施同质化引发并发症漏检等问题[8]。因此,构建基于妊娠风险等级的精准助产护理模式,对改善初产妇分娩体验、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9]。本研究聚焦于基于妊娠风险等级实施针对性助产护理对初产妇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护理模式在多项指标均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为产科护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依据。下面将就研究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则相应降低。这一结果归因于针对性助产护理根据妊娠风险等级为初产妇量身定制的护理方案。低风险产妇通过参与自然分娩强化课程和非药物镇痛干预,增强了分娩信心和应对能力[10];而高风险产妇则受益于多学科协作和个性化分娩预案的制定,确保了分娩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1]。产妇满意度方面,观察组的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反映了该护理模式在提升服务质量和产妇体验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提供与妊娠风险等级相匹配的个性化护理,如“1+1”陪伴模式、个体化膳食计划、专业讲座等,增强了产妇对护理服务的认同感和信任度[12-13]。心理状态方面,观察组产妇在产前和产后72小时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针对性助产护理有效缓解了初产妇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这得益于护理过程中融入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如音乐疗法、芳香疗法等,为产妇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和心理上的支持[14]。

此外,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在观察组中也显著降低。这得益于针对性助产护理对妊娠风险的精准识别和管理,通过智能化分娩风险评估系统、严格的传染病防控措施以及多学科协作机制,有效预防了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产后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从而保障了母婴安全。

不过,本研究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性。样本来源单一和样本量较小,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不同地区、医院和人群的差异可能导致护理效果有所不同。研究周期较短,无法观察产妇和新生儿长期健康状况,如产后盆底功能恢复、新生儿神经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未来研究需要扩大样本范围,开展多中心研究,纳入不同地域、经济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产妇;延长随访时间,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全面评估护理模式对母婴远期健康的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妊娠风险等级实施针对性助产护理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优化分娩结局、提升产妇满意度、改善心理状态并降低不良妊娠发生率。这一护理模式不仅符合产科护理的精细化和个体化发展趋势,也为进一步提高产科护理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模式的持续创新,该护理模式有望在产科领域发挥更加广泛而深入的作用,为更多初产妇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娄雪梅.助产护理对初产妇妊娠结局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5):4.

[2]周园,刘倩,张举.初产妇分娩控制感影响因素及全程陪伴式分娩护理干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 43(04):750-753.

[3]邵秀兰张锋英徐水芳.心理及行为干预联合家庭式无痛分娩对产后抑郁及分娩过程的影响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2, 19(24):3427-3430.

[4]Liu, Y., Wang, X., & Zhang, L. (2022). Effects of individualized prenatal care on pregnancy outcomes and maternal mental health: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Maternal - Fetal & Neonatal Medicine,2022,35(15), 2689 - 2695.

[5]辛大君潘越婷刘娟唐静李萍汤太清.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药业, 2022, 31(S01):207-209.

[6]刘连友.针对性心理干预对孕晚期孕妇焦虑抑郁情绪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 21:675-676,678.

[7]丰娟,吴开霞.前瞻性护理配合音乐疗法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压稳定水平及母婴结局的影响[J].临床护理研究, 2023, 32(6):85-87.

[8]卞蒋玲,孙学花.产房助产士针对性的应急护理干预对减少产后出血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4, 11(10):147-149.

[9]农秀兰.心理护理在妊娠中的应用现况及其对妊娠结局影响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4):3.

[10]谷晓晶,张俊红.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胎膜早破孕产妇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外医药研究, 2023, 2(22):126-128.

[11]Shields, L., Kennelly, S., Higgins, S. The impact of midwifery - led care models on 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 analysis. Women and Birth,2023, 36(5), 1161 - 1170.

[12]崔营朱银亭吴新媛.情绪释放联合助产士全程陪护对高龄产妇自然分娩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 8(6):154-156.

[13]张苏明.前瞻性护理联合降压认知护理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压负性情绪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 2024, 53(3):233-236.

[14]余雪梅,李志芳,江锡环.基于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表的前瞻性护理在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性科学, 2023, 32(8):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