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声乐艺术与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探讨
赵彤彤 柳德米拉- 彼得罗夫娜- 伊拉里奥诺娃
1. 声乐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三年级 210211199808270047 2.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社会大学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更富的内涵,它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情感、文化与审美观念,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精神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美声唱法在吸收俄罗斯声乐艺术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与本土音乐文化相结合的道路,并且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声演唱风格,并且构成我国健全的音乐组成体系,产生了大量经典作品,鼓舞着一代代人的奋进,因此,探究俄罗斯声乐艺术与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有现实意义。
一、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引入阶段
早在 20 世纪初,美声就开始传入中国,我国也产生了早批对声乐艺术人才,在学习了西方国家的声乐艺术后,开始投身到我国的声乐教育中,用美声演唱中国民歌与艺术歌曲,开启了美声唱法与中国音乐元素结合的探索,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扎根奠定基础。
(二)探索融合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迎来了美声唱法时机,我国相应的政策也大力扶持音乐教育,有专业的音乐学院成立,并通过向外邀请专家进行美声体系的教学。这一时期,歌唱家们开始深入研究中国语言特点,尝试将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咬字、行腔结合,演唱《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推动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探索。
(三)创新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美声唱法迎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歌唱家们广泛的吸收国际间的唱法,结合我国特色唱法,创作出大量的经典美声作品。另外,高校声乐教育不断革新,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戴玉强、廖昌永等一批享誉国际的歌唱家,让中国美声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二、俄罗斯声乐艺术与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分析
(一)教学体系的引进与本土化构建
俄罗斯声乐教学体系非常注重科学性以及严谨性,在进行训练时,注重对演唱者的声调、呼吸等专业训练。在 20 世纪 50 年代,大量苏联声乐专家来华讲学,带来了系统的声乐教学方法,为中国声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中国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吸收俄罗斯教学理念的同时,结合汉语发音特点和中国学生的生理条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美声教学体系。例如,1957 年,苏联声乐教育家苏石林受邀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他将俄罗斯声乐教学中“打开喉咙”“气息支持”等核心技巧倾囊相授,培养出周小燕、温可铮等一批优秀歌唱家。周小燕在学习过程中,深刻领悟到俄罗斯声乐体系的精髓,并在后续的教学生涯中,将其与中国语言特点相结合。她要求学生在演唱中文作品时,既要保持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又要清晰展现汉字的声韵特点。例如在教授《思乡曲》时,周小燕指导学生通过调整母音的共鸣位置,使歌词的发音既符合美声的音色要求,又能传递出中国诗词的韵味。这种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使得俄罗斯声乐教学体系在中国落地生根,推动了中国美声教育的发展。
(二)演唱风格的借鉴与民族化融合
俄罗斯声乐艺术呈现更多的事情感的张力,通过声音的来进行表现,这种艺术特质影响着我国的歌唱模式。我国歌唱家在总结和学习俄罗斯演唱表现方式上,结合到我国本土文化内涵,保留着我国特色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演唱方式,在保持美声技法科学性的同时,展现出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例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在演唱生涯中深受俄罗斯声乐艺术的熏陶,他吸收了俄罗斯男高音明亮、高亢的音色特点,同时将中国民歌和艺术歌曲的风格融入其中。在演唱《我的太阳》这类意大利经典作品时,戴玉强展现出扎实的俄罗斯声乐技巧,声音穿透力强且富有金属质感;而在演唱中国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他巧妙地借鉴了民族声乐中滑音、颤音的运用,使歌曲既保持美声唱法的大气磅礴,又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情。此外,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在演唱《夜莺》时,将俄罗斯声乐对声音线条的塑造能力与中国民歌灵活多变的装饰音结合,在高低音转换中展现出如夜莺般婉转的音色,实现了俄罗斯声乐风格与中国审美情趣的完美融合,为中国美声演唱风格的创新提供了范例。
(三)声乐作品的创作与文化交融
俄罗斯声乐艺术有着大量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丰厚的文化气息,这为我国美声作品创作提供了借鉴。我国作曲家通过俄罗斯声乐艺术作品进行结构、情感表现、和声运用等手法进行探究,融合我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让中俄文化在声乐领域的发展得到创新和提升。例如,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旋律上吸收了俄罗斯声乐作品中宽广舒展的曲调特点,采用大调式营造出明朗欢快的氛围,同时融入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旋律线条和节奏型。歌曲中“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等乐句,既有俄罗斯声乐作品中对情感的直白抒发,又通过五声音阶的运用和民族化的歌词,展现出中国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此外,《黄河大合唱》在创作过程中也受到俄罗斯声乐艺术的影响,其多乐章的结构布局和宏大的叙事风格,与俄罗斯大型声乐套曲的创作手法相似,同时又融入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和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成为中俄音乐文化交融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的诞生,不仅丰富了中国美声唱法的曲目库,也推动了中国声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结束语:
俄罗斯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我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和教学风格,我我国的美声唱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在吸收俄罗斯声乐优秀艺术基础上,经过创新发展,演绎出了符合我国特色音乐发展途径。在未来发展中,需要不断加强交流,相互促进发展,创作更优质的作品,提升我国声乐艺术在国际发展中的地位,为世界艺术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朱琳 ; 杨岩 . 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融性看中国声乐艺术的未来走向 [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CSSCI 北大核心 ,2023,3:138-144,150
[2] 张竹 . 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探析——评《美声唱法在当代中国发展概论》[J].《中国教育学刊》CSSCI,2024,5:I0030-I0030,
[3] 蔡炫琴 . 从中国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不同阶段的比较看中国声乐的发展 [J].《黄河之声(科教创新版)》,2023,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