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中考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问题与改进策略
刘丽芹
安国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071200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推进,地理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更强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应用的现象仍普遍存在,难以适应新中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探讨地理教学的改进路径,不仅关乎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更是响应教育评价改革、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
一、新中考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问题
(一)教学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困难
地理教材中涉及的地形演变、气候成因等概念往往通过文字和静态图表呈现,抽象的专业术语叠加复杂的形成过程,容易让初中生产生认知隔阂。当课程内容脱离日常观察经验时,学生很难在脑海中构建三维地理空间,比如季风环流或板块运动这类动态过程,仅靠教材描述容易形成理解断层。部分区域地理知识存在地名罗列现象,缺乏人文与自然要素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学习困难。
(二)课堂互动不足,学习主动性弱
常规课堂中教师更倾向完整呈现知识结构,45 分钟课时里学生参与环节多局限于集体应答或个别提问。小组合作探究往往流于形式,区域地理案例分析时,学生习惯等待教师总结标准答案而非自主推导。这种教学模式无形中强化了知识权威性,当遇到“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等开放性问题时,不少学生表现出等待灌输的依赖心理,课堂笔记内容明显多于自主思考痕迹。
(三)知识碎片化,逻辑体系不清晰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衔接存在割裂感,比如学习气候类型时较少结合对应区域的农业特征,不同章节的产业布局内容也鲜少追溯前期地形气候基础。考试导向下的知识点强化训练,使得学生更关注“是什么”而非“为什么”,在解答“河流对聚落分布影响”这类综合题时,答案常呈现要点堆砌而缺乏逻辑链条。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在课时分配紧张的情况下更易被简化为结论性表述。
二、新中考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创设真实教学情境,增强知识具象化
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区域认知,而区域认知的培养离不开真实情境的支撑。如果学生仅依靠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静态图表去理解复杂的地理现象,学习过程就会变得抽象而低效。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具有典型性和探究价值的情境,将教材知识融入其中,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为例,教材虽然提供了世界海陆分布图,但单纯识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候、交通、人口分布等的影响。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热点事件,如“苏伊士运河货轮搁浅事件”,设计情境任务:假设学生是国际物流公司的航线规划师,分析该事件对全球航运的影响,并思考不同大洲之间的海运路线选择 [1]。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教材中的海陆分布知识,还需结合世界气候、洋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标注主要航线、重要海峡,并结合实际案例(如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深化理解。这种情境化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真实问题中建立空间概念,增强地理实践力。
(二)设置探究性学习任务,提升课堂参与度
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往往局限于回答教师预设的问题,缺乏深度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核心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贯穿整节课的探究任务:假设学生是国家乡村振兴规划团队的成员,需要为南北方不同的乡村制定发展方案。任务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通过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对比,分析南北方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第二层,结合人口、交通、产业等人文因素,探讨适合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第三层,综合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并考虑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等未来挑战 [2]。每个任务都应嵌入情境,如提供真实的乡村案例(如浙江安吉的生态旅游 vs. 黑龙江五常的稻米产业),让学生基于具体数据做出决策。通过层层递进的任务,学生不仅能掌握区域比较的方法,还能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强化逻辑思维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结构化认知。教师可以分阶段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从章节框架到具体知识点,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为例,该章节涵盖地形、气候、河流等多个子系统,知识点之间关联紧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绘制章节知识框架图,以“亚洲自然环境”为中心,向外延伸出“地形特征”“气候类型”“河流分布”等主干分支。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细化次级分支,如“气候类型”下可细分“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并标注典型分布地区。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示范性思维导图,如在讲解“亚洲气候成因”时,用板书逐步呈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影响”的思维链条;二是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允许他们用不同颜色、符号或简笔画标注重点。例如,在分析“亚洲季风气候”时,学生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加入季风风向示意图,或标注夏季风带来的洪涝灾害案例。长期训练后,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快地提取相关知识,并建立多因素综合分析的习惯 [3]。
结语:
在新中考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需要从知识灌输转向素养培育,通过情境创设、探究任务和思维导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地理思维。未来,地理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科逻辑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解世界的同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视角,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黎享 . 新中考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的应用 [D]. 辽宁师范大学 ,2022.
[2] 马成源 . 新中考改革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地理课堂实践路径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3,(45):138-141.
[3] 乔爱玲 . 新中考背景下地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D]. 河南大学 ,2022.
本文系保定市救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中考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4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