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体系对区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提升机制研究
王朋朋
山东省禹城市市中街道办事处 山东省德州市 251200
近年来,气候呈现出异常频繁的状况,极端降雨以及干旱事件给区域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以及城市供水安全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我国在推进水利工程体系建设方面确实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面对气候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新需求,区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依旧需要进一步加以提升。水利工程体系不单单是防洪抗旱的基础性质的设施,更是保障生态安全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力量。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科学的调度手段,工程体系的功能正逐渐从单一的防灾朝着综合管理、智能调控的方向发生转变。本文意在对水利工程体系提升区域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的机制进行探讨,以便为构建现代化、可持续的防灾体系提供相应的理论方面的参考。
一、当前防御能力存在的不足
(一)水利工程设施布局不合理
就当前区域的水利工程体系而言,在防御水旱灾害方面,其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依旧存在。从一方面来讲,部分水库、堤防以及排涝设施,因建设年代颇为久远,致使其设计标准处于落后状态,在现代极端气候条件下所带来的洪水与干旱风险面前,难以有效应对。从另一方面来看,在一些地区,工程设施的分布存在不均的情况,上游区域的水库有着较强的调控能力,可与之相对的下游区域,却缺乏与之配套的防洪或者蓄水设施,如此一来,当洪涝灾害发生时,调度工作便会面临较大难度,防御效果也会受到相应限制。除此之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道出现截流现象,湖泊面积也在缩减,水利设施和周边土地利用之间的冲突日益增加,这进一步对整体的防灾能力造成了削弱。而且工程体系在功能设计上较为单一,这种单一性也限制了其对多种灾种的防御能力,比如部分水库仅仅考虑到防洪或者供水的功能,却缺少兼顾灌溉调度以及生态调控的综合功能,进而使得在应对水旱灾害时不够灵活,所以迫切需要通过科学规划以及设施更新的方式来对布局进行优化[1]。
(二)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不足
在区域水旱灾害的防御工作当中,及时且精准的监测与预警属于核心保障要素。不过,就当前不少地区的监测体系来讲,依然存在着信息滞后以及覆盖不足等诸多问题。从一方面来说,水文气象监测站点的分布并不均匀,在部分较为偏远的区域,缺乏能够进行实时观测的设备,这就导致在面对突发暴雨、河流洪峰或者干旱程度等情况时,判断会出现滞后现象。从另一方面来讲,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相对落后,缺乏智能化分析以及动态调度方面的支持,如此一来,防灾指挥部门便难以做到及时作出科学决策。
(三)区域协调与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
水旱灾害通常具有跨区域、跨流域的特点,单靠一个部门或者单个区域是很难独立应对的。然而,就当前许多地区的防灾管理工作来看,依然存在着协调不够以及应急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从一方面来讲,上下游以及邻近流域之间,缺乏统一的调度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在防洪调蓄、供水分配等方面容易产生矛盾,这就使得整体防御效率有所降低。从另一方面来讲,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较为单一,缺少多部门之间的联动以及跨区域的应急演练,如此一来,当灾害发生时,响应速度就会比较慢,资源调配也无法做到及时。而且部分地方的应急预案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在面对极端洪涝或者持续干旱等事件时,无法做到充分应对。
二、水利工程体系提升防御能力的机制分析
(一)水资源调控机制
在水资源调控方面,水利工程起着实现对水旱灾害主动管理的作用。对于水库、调蓄池以及渠道系统而言,其在洪水期能够发挥储蓄洪水的功能,以此减轻下游所面临的压力;而在干旱期,则可以释放所储存的水,为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用水的稳定供给提供保障。其中,科学的调度机制是极为关键的要素,水利部门凭借对流域水文资料、降水预测以及用水需求展开分析,进而能够对水量分配进行动态调整,达到提高用水效率并降低旱灾风险的效果。当面临突发洪水和干旱事件的时候,科学的水量调控能够让灾害损失有所降低,使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得以提高,并且为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给予可靠的保障。这种调控机制不但使工程自身的防御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还增强了区域整体的抗旱、抗洪能力,为防灾减灾以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可靠的支撑 [2]。
(二)洪水与旱情防控机制
水利工程在洪水和旱情的防控当中发挥着具有多层次特点的作用。在洪水防控的层面上,凭借堤防、泄洪通道、蓄滞洪区等相关设施,可以有效地削减洪峰流量,进而减轻下游城市以及农田的受灾程度;在旱情防控方面,工程体系通过调蓄水库、灌溉渠道以及地下水调配等手段,实现应急供水以及灌溉保障的目标。
(三)信息化与智能化调度机制
在现代水利工程体系当中,其防御能力的提升愈发依靠信息化以及智能化技术。借助水文监测站、气象预报、遥感卫星还有物联网设备,对降雨量、水位、流量以及用水需求等数据展开实时采集操作,如此一来,精细化管理以及动态调度便能够得以实现。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不但让工程运行效率得到了提升,而且还增强了防灾响应所具有的时效性以及精准性,给区域开展抗灾减灾
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方面的支撑 [3]。
(四)区域协同机制
水旱灾害常常会在跨流域、多区域的情况下发生,单靠某一个区域是很难独立去应对的。通过构建起上下游以及邻近流域之间的水资源协调机制,水库蓄水与排水能够实现统一调度,防洪和供水方案也能够得到优化。区域协同机制能够把分散开来的工程设施、信息系统以及应急力量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网络,明显地提升整体的防御水平,确保在遭遇极端水旱事件的时候,区域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系统都可以保持稳定运行的状态。
结语:在区域水旱灾害防御当中,水利工程体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借助于对水资源的科学调度、针对洪涝和干旱的综合防控、通过信息化实现的智能管理以及区域协同机制,促使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了显著的提升。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逐步增长,构建起高效、智能、协同的水利工程体系已然成为提升区域韧性以及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应当强化工程的规划设计、智能化建设以及跨区域的合作,充分施展水利工程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综合作用,从而为现代防灾体系给予坚实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冯嘉玮 . 肇庆市 A 区水利系统水旱灾害防御体系优化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3.
[2] 马成林 . 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中水利工程的优化策略 [J]. 中国减灾 ,2024,(18):50-51.
[3] 周玮 . 水利工程在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中的作用及优化策略 [J]. 科技资讯 ,2024,22(08):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