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在中学思政课堂中的融入与实践探索

作者

李金昊 苏瑞晨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工业遗产活化的发展,我国工业遗产以文物的形式使工业精神和红色文化得以延续,并为其注入全新的活力,使其在新时期做好传承工作。东北老工业基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中学思政课堂中的内容深度契合,为思政教育深入开展提供新范本和载体。基于此,本文在简单介绍了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堂中的重要性后,着重阐述其融入问题和实践路径,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中学;思政;问题;路径

前言: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成就,凝结着老一辈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是历史、产业和文化的集中代表。在中学思政课堂中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可以实现以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为强化思政工作提供新的实现路径和载体。

一、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堂的重要性

(一)丰富思政资源,寻求文化传播新路径

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是东北工业发展和文化资源的集中呈现,蕴含着深刻的思政内涵,可以让中学生充分了解其发展过程中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做到教学从中取材,拓宽思政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可以在思政课堂中通过VR、AR复原等技术打破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有文化,感悟其背后的精神,探寻优秀文化基因传播新路径,丰富优质课堂资源,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深入挖掘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的价值意蕴,追求其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拓宽中学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革命博物馆、学习优秀代表人物品质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思政教学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要在新时期实现守正创新,引导学生主动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展现其特有的教育传承优势。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堂可以进一步培养专业的思政教师队伍,储备师资力量,促进思政学科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提升思政育人水平

近几十年我国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这些成就离不开科学技术工作者夜以继日的钻研和实践,他们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的践行者与传承者。从教育目标和发展内涵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与学校育人要求相符合,所以可以将其融入中学思政课堂作为一种教学路径,润物无声,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堂可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充分结合,创新教学模式,以工匠精神、红色文化、劳模精神为主要教学内容,促进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深化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各类主题教育。中学阶段是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对于塑造学生的全面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传达优秀的思政元素使学生浸润在优秀文化传播氛围中,实现立德树人。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堂中可以弘扬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增强课程的感染力,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班人。

(三)符合思政建设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中学思政教学过程中,有些课堂会出现教学形式单一和教学思维固化等情况,而由于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经验,难以根据案例进行深入化解读,只能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氛围枯燥严肃,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教师可以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挖掘作为主要内容,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选取合适的案例作为精讲内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背后的内涵和价值。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较为欠缺,文化基础和学习专注度不强,而通过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可以使学生获得强大的精神感召,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内驱力,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堂中的问题

(一)思政内容较为陈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开发不彻底

当前教师在中学思政课堂中会通过引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等内容加深学生对思政的理解,但是这些内容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的引入层次较浅,对其中涉及的人物以及案例的介绍浅尝辄止,对其背后蕴含的内涵剖析程度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案例大多是经典和陈旧的,缺乏新颖的角度去解读,这些案例通常是多个教师重复使用的,加上学生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的固有刻板印象,因此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在选取案例进行思政教学时往往只会节选某个片段或者部分,缺乏对案例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的深度剖析和阐述,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内容过于单一,资源利用不够充分,影响融入效果。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利用存在失衡问题,即有的过度使用化,而有的则出现边缘化现象,导致难以实现均衡全面的资源分配和利用,无法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在中学思政课堂中的融入作用。

(二)文化资源教学平台建设不完善,教学形式不够丰富

当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中的重要性,并将其熟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是教师很少从顶层设计角度建立完善的融入机制,难以保证课程的有机系统性。教师在中学思政课堂中较多利用是非物质文化内容,注重宣传代表人物与事迹,而忽视挖掘物质文化资源背后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难以将持续更新的思政元素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深度链接,影响利用质量。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时系统化设计不足,只是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部分图片和音频等内容,不能真正体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蕴含的价值、劳动内涵和文化体系,整体化、模块化效果不足。教师在进行思政教学时注重向学生传达理论知识,而忽视定期举办如参观博物馆、参加志愿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另外,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平台需要学校、社会、企业、家长等多方参与,但是现实生活中因为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沟通机制导致推进困难,影响文化资源使用效率。

(三)教师专业能力欠缺,难以深入利用文化资源

要想实现高水平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与思政课堂融合,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灵活的教学实践,这需要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作为人才支持。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素材的搜集、整合和利用,体现其对综合知识的跨学科运用,每个环节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要求。中学思政教学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向学生传达思政元素,因此任课教师大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与法学毕业的研究生,他们虽然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欠缺灵活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研究不够深入透彻,难以将其与思政元素巧妙融合。较为年轻的教师缺乏深厚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对知识的调用不够灵活,在课堂上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向学生单方面灌输思政知识,不能使学生内化、吸收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的精神和内涵,使学生难以在无形中感受思政文化的滋养,导致思政教学质量不足。中学课程缺乏显著的学科关联性和交叉性,难以实现真正的跨学科教学,缺乏学科协同性,导致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与思政元素融合缺乏针对性。

(四)学生主体性意识不强,融合效果存在滞后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会更注重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忽视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使学生难以深度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正处于对外界有着浓厚探索欲的阶段,会疯狂吸取不同的理论知识,而根据实际调查可知学生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是有学习和探究兴趣的,他们会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知识,但是课余时间主动涉猎较少,难以拓宽知识的边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资料的搜集、筛选和整理大多是教师自己完成的,这样的模式导致学生在单向接收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认为在课堂中展示的相关元素属于考试内容,选择死记硬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的主动探究欲望会降低,影响学生对该精神的长期关注和内化吸收。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分析相关案例,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教学效率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将多样化的教学措施落实到位,只能选择程式化、套路化的案例融入思政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受限,难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

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堂需要做好与多方主体的协调和合作,进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育人效果。融合过程不仅要制定完善的顶层设计和长期育人规划,还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哲学思辨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因此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教育从业者应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路径探索,强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与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提升思政育人水平。

(一)选择优秀的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时应根据实际的内容选择合适的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有关的案例,做到有的放矢。第一,教师应通过线上和线下等多渠道搜集和整理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相关的资料,并结合当下时政新闻与热门话题,梳理思政课堂教学主线,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的内涵、发展以及案例巧妙融合在思政课程中,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契合。第二,教师需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进行高度凝练,形成精简易懂的教学文案,用中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阐述,做到深入浅出,使学生深刻感受精神内涵。教师可以提炼和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的事迹与人物,挖掘其代表的文化符号和精神,丰富教学资源。第三,通过开展实践项目践行思政元素,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充分结合,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关的博物馆和文化馆,使其深入了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路径,引领学生的精神方向[2]。例如,鞍钢作为我国最早建产的钢铁生产企业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要素。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鞍钢纪念馆,了解其发展历史,学习如雷锋、孟泰等优秀代表的事迹,使鞍钢代表的持续创新、拼搏进取的革命精神在新时期焕发光彩,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建设完善的文化资源平台,创新教学形式

教师可以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内容与新媒体技术进行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增强教学时代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利用VR、AR、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沉浸式感受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变迁,直观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和路径,以时代感和技术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一,教师可以在思政课程中设置专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主题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与音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展示文化内容。第二,利用自媒体宣传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有关的历史与发展进程,建设虚拟课堂、智慧课堂等平台[3],实现有效的线上教学,延伸教学空间和拓宽学习路径。学校可以通过引进VR、AR等先进技术使学生沉浸式感受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资源,感悟上一辈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化教学思维和拓宽教学渠道。第三,学校应研发和引进新技术,建立完善统一的文化资源平台,做好资源分类,便于师生查询和使用,强化对文化资源的分享,扩大文化的传播和覆盖范围。教师可以通过文化资源平台定期上传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有关的素材,向学生布置专项任务。而学生可以在文化资源平台上随时随地学习相关资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及时提问、留言,实现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搭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学校应为教师定期安排文化和思政培训,保证其可以了解最新的文化宣传政策和实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的深层次解读,从而内化和吸收为自身的理解,便于在教学中灵活调用相关素材,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精神文化感召。第二,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习其思政教学经验和资源,教学相长,强化育人效果,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思政教学效果。教师要向获得良好思政效果的教师进行虚心请教,及时发现和改进其在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能力。第三,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学校评价等方式对融合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使其了解真实的教学效果,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做好有针对性的改善,提升教学质量。

(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思想

教师在思政课堂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其意志,保证教学质量。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课为辅,导致课堂形式较为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因此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实行翻转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多样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内容和形式,拓展教学路径,创新教学方式,开设具体化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课程导入以及案例解读等方式,打造具有代入感、沉浸式的思政课堂,为学生真实展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精神内涵,深入理解其内涵,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融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如建设网络平台等方式拓宽教学渠道,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案例和人物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权利,将此精神内化到思政课程中,贯穿每个学习环节,促进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融入中学思政课堂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实践路径提升融合水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硕.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24,26(04):50-54.

[2]陈佳磊,徐瑶.自然资源导向下的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兴衰演化”为例[J].地理教育,2022(S2):139-140.

[3]姜芦洋.辽宁老工业基地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实践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1):16-22

基金项目: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X20241016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