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五育融合视野下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路径研究

作者

姜保成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市 300384

在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推动下,“五育融合”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要求通过学科整合构建协同育人格局。而美育作为培根铸魂、涵养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与思政教育共同肩负着塑造学生理想信念与人文素养的使命。

一、五育融合的内涵

“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其本质在于打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固有边界,通过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动态协同,构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一)从“并举”到“融合”的育人理念跃升

从严复在民族危亡之际提出“强体魄、启民智、树新风”的三维改革构想,到蔡元培于 1912 年首倡“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体系,始终贯穿着对完整人格培养的追求。改革开放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逐步写入国家教育方针,特别是 2019 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正式提出了“五育融合”战略。

(二)整体性、关联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五育作为培养完整人格的五大支柱,其关系如同生命体的基因链,德育奠定价值坐标,智育提供认知工具,体育锻造生命根基,美育滋养精神世界,劳育连接理想与现实。这种结构性关联体现在智育成果为其他各育提供方法论支撑,美育熏陶助力道德认知的情感转化,劳动实践则成为检验知识运用与品德修养的试金石。

(三)教育目标的终极指向

五育融合的落脚点在于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在体育竞技中锤炼学生的坚韧品格与团队精神,于艺术实践中涵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情怀,借劳动教育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与行动力。这种教育模式追求的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习得,更是将价值观引导、能力培养与情感培育融入日常教育场景,如同盐溶于水般实现“无痕教育”。当学生既能畅谈家国情怀,又能善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既保有艺术感知力,又具备劳动创造精神时,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

二、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本质上是价值观引导与情感共鸣的双向互动。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阐述:

1. 美育:以艺术为载体传递思政内涵

美育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培育审美能力,更在于通过艺术语言实现价值观的柔性传递。艺术作品作为情感与思想的双重载体,能够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象化的精神符号。例如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以“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生平为叙事主线,通过戏剧冲突展现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价值选择的事迹。这种艺术表达突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的时空限制,使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对爱国精神、科学担当的价值认同。

2. 思政:借审美路径提升教育实效

传统思政教育常面临理论讲授与情感认同的衔接难题,而美育的介入能够有效构建认知与情感的对话通道。例如江苏大学“诗画流体力学”课程将流体力学原理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描绘水流韵律、云雾形态的创作过程中,既深化对专业知识的具象理解,又通过美学体验感悟工程实践的人文内涵。

二者的协同机制本质是价值引领与审美体验的双向赋能,这种融合既非简单相加,亦非主次替代,而是通过“价值塑造——艺术表达——情感共鸣——行为转化”的路径,构建起“入眼入耳更入心”的育人新方式。当青年学子在艺术鉴赏中体悟家国情怀,在创作实践中思考社会责任时,教育便完成了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引领的升华。

三、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1. 课程体系的“双轨制”运行困境

当前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仍停留在较为表层的衔接阶段。多数高校的美育课程侧重艺术赏析,如艺术鉴赏课虽开设传统文化专题,却未建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联结。思政课程则困守理论灌输框架,即使引入美育案例,也多采用简单叠加模式,缺乏立体化解读。这种课程设计的分离状态,导致学生在艺术实践中难以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认同的双向转化。

2. 教学方式的“代际性”冲突挑战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与新生代学习者的审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虽然某些数字化教学尝试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却忽视通过艺术叙事传递价值观念,使教学陷入“技术秀场”的尴尬境地。这种教学方式的滞后,既削弱了美育的情感浸润功能,也限制了思政教育的思想穿透力。

四、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路径设计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需立足“五育融合”政策导向,从课程重构、方法革新、机制联动三个方面构建实践框架。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深度融合

课程协同是育人融合的基础,需通过目标互嵌打破学科壁垒。在目标设定上,艺术课程可聚焦“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等思政主题,思政课程则可引入艺术案例强化情感共鸣。在内容开发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的模块化课程,如“党史音乐鉴赏”“书画中的伦理观”等主题课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艺术符号,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二)审美化与情境化教学

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认知灌输模式,通过艺术形式重构教学场景。例如,运用戏剧、影视等艺术手段再现历史事件,以具象化表达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通过模拟红色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在场感”与“共情力”,实现“以情促知、以美启德”的育人效果。

(三)跨学科协作与资源整合

组建“思政 + 艺术 + 行业”跨学科教学团队,通过联合备课、案例共创等方式实现理论深度与艺术表达的互补;整合图书馆、美术馆等校内外资源,打造“红色艺术角”“非遗工坊”等实践场域,联合红色基地、艺术院开发“红色研学 + 艺术创作”课程;改革评价体系,引入学生、社会等多元主体,构建涵盖知识融合、情感共鸣、实践成效的综合评估体系,形成“政校企社”协同育人闭环。

五、结论

当美育与思政教育实现双向赋能时,教育便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是价值观的隐性浸润与人文精神的共生共长。唯有通过课程互嵌打破学科壁垒,以艺术重构教学场景,用跨域资源滋养育人生态,才能让青年学子在审美体验中涵养家国情怀,在实践创造中锤炼时代担当,最终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杜远洋 , 黄雅璐 . 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33):85.

[2] 高尚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美育的耦合互动——评《美育维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23,43(12):274.

[3] 张鸿渊 .“以美育德”:“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的必然、实然和应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43(12):40-44.

[4] 易晓明 . 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通识价值、培养目标与课程建构 [J]. 高等教育研究 ,2023,44(04):89-98.

[5] 吴 洁 . 高 校 思 政 教 育 与 美 育 融 合 探 究 [J]. 中 学 政 治 教 学 参考 ,2022,(4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