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数学高质量作业设计实施策略

作者

孙锴

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初级中学  215200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深知作业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为了提升学习效果,“题海战术”被广泛运用,学生因而被困在无穷无尽的作业之中。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题海战术”随之退出历史舞台,新的政策对教师如何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不断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精选作业,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做到提质增效,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内容是分析与研究初中数学高质量作业设计实施策略,并以此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1 精选作业内容,提高作业的针对性

1.1 作业需要走出量大质低的困境

实事求是地说,数学学科的题海最大、最深,在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中难辞其咎。[1]在数学教学中,“题海战术”普遍存在。这种不考虑学生学情,不进行筛选,仅通过大量题目的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的方式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种作业形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甚至导致学生厌学。

高质量的作业需要教师精选题目,去除无效的题目,减少同质化的题目,还要增加有针对性的题目。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现有学情特点,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改编、创新题目。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不降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做到提质增效。

1.2 作业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育对象存在个体差异性,个体的发展也存在不均衡性。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班级的学生存在差异,同班的学生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作为作业的主体,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考虑学生的不同背景和能力,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从而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不能让作业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负担。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前,应充分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与教学基本要求,根据单元目标和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重新划分课时,确定学习小单元,从而确定作业目标。根据作业目标,教师对各类教辅用书中的习题进行遴选、改编、原创,最终形成有针对性的,适合本班学情的作业,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实现。

1.3 作业需要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2] 教师通过选择一套教辅资料布置作业,只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发展核心素养方面是收效甚微。

学生靠刷题只能获得碎片化的知识,也是脱离实际生活。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无法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学生素养的提升很难有实质性的作用。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应增加贴近生活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增强应用意识,提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效的作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2 丰富作业形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2.1 设计趣味性作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强,但自控能力不足,枯燥的作业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厌恶的心理,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常规作业外,应围绕教学内容增设一些趣味性作业。

例题 1 :如图,有一个英语单词,四个字母都关于直线 l 对称 . 若补全字母,则这个单词所指的物品是

本题是一道数学与英语的跨学科融合的题目,利用数学中的作轴对称图形解决。本题虽然难度不大,却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觉得数学问题并不都是枯燥乏味的。趣味性作业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作业中找到乐趣。趣味性作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情绪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2.2 设置阶梯式作业,拓宽学生的进步空间

教育研究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生活中,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它们在学习天赋、认知能力、接受能力、迁移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在初中阶段,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差异性愈发明显。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异性,巧妙地设计阶梯式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最近发展区选择相应的作业内容,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夯实相应知识点的基础,为之后过渡到更复杂的知识内容提供有力的保障,最终使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例题2 :(必做题)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和b,斜边长为c,

(1)已知 a=12,b=5,求 c ;

(2)已知 a=3,c=5,求 b ;

(3)已知 c=15 ,b=9,求 a.

(选做题)利用如图所示的几何图形证明勾股定理.

(拓展题)探究“朱青出入图”的证法.

本题的必做题落实勾股定理的应用,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做题让学生再一次体会运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探究精神。创新题为探究“朱青出入图”的证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阶梯式作业是根据问题的不同条件或层次设计难度递增的题目,以检验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题目从基础到提升再到拓展,难度逐渐加大,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练习,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2.3 增加实践性作业,促进学生的素养提升

在国家“双减”政策下,作业的设计既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又要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发展学生的能力,做到提质增效。面对新的要求,教师也应在作业形式上做出改进与创新。作业的布置不能仅限于以往的书面形式,也要增加一些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题3 :(项目式学习)如何测量河对岸两物体间的距离?(以对岸两棵树为例)

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平时布置的书面作业通常已经将生活中的问题进行高度抽象,对于学生而言解决起来并不复杂。当学生遇到一个具有挑战的现实问题的时候,就显得手足无措、困难重重。

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理解生活背后数学原理的能力,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要培养学生构建几何模型的能力,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要培养学生进行信息收集和数据收集的能力,让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3 优化作业结构,提高作业的逻辑性

3.1 加强教材与学情分析,提高作业的针对性

教材作为一种科学的、严谨的、有组织的教育经验,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重要载体。[3]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与重难点,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作业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的重要环节。作业的设计应基于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作业难度,从而使作业更具有针对性。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由此可见,学情分析在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不仅要依据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变化,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作业设计也同样如此,高质量的作业设计应基于学生的学情,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优化作业结构,安排科学合理的作业,确保作业既能与教学目标相关联,又能及时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逐步形成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3.2 促进大概念的形成,加强作业的结构性

课程专家菲德恩认为,大概念是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后理解,在大量的具体学科知识遗忘后,所剩下的仍然能起到应用作用的概念性知识。高质量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内化,从而将其转变为指导思维的方式和实际行动的能力,实现从具体知识到大概念的转化。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首先明确本作业所围绕的大概念,确保所有的题目都紧密围绕着这些大概念展开。其次,在题目的选择与设计中,应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炼和应用大概念,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趣味性。然后,应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指出学生的问题与不足,肯定学生的亮点,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方法与策略,提升对知识点掌握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应及时调整作业结构和大概念的教学目标,对作业的内容、难度和数量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确保作业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大概念的提升。

3.3 优化学习进程设计,提高作业的逻辑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已经教过了,但在最终的测评中却发现学生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这种情况的出现通常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学习内容和活动缺乏合理的序列,导致学习过程中前期遇到的障碍阻碍了后续的学习;二是中间评价不及时,作业设计中缺少中间评价,导致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没有及时暴露,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举步维艰。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要及时考察学生已经学习的相关内容,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生即将进行的学习进程,提高作业设计的逻辑性。

学习进程的设计依据是学习进阶,科学合理的学习进阶分析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基础。借助教育技术工具,如智能批改系统,提高作业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及时、准确地给予学生作业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作业设计,确保设计的作业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一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质量作业设计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应正确认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精选作业内容,加强作业的针对性;丰富作业形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优化作业结构,确保作业的逻辑性。高质量作业设计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未来生活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高效完成学习目标,实现自身发展,进一步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 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下卷)[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于丽萍 . 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评一致性”区域实践 [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1.11.

注:本文为苏州市吴江区第十批学年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高质量作业设计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023CP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