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让科学扎根于生活

作者

覃红梅

荔波县第五小学 贵州省都匀市 558400

本文聚焦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基于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理念,深入探讨其教学实践策略。通过创建生活化情境,如在《透明与不透明》教学中引入生活物品观察光现象;贯穿生活化内容,像在《形状改变了》教学里借助生活物品开展实践;探究生活化问题,围绕“天气的影响”设计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科学思维与素养,使学生建立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积累知识与经验,为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意义

(一)理论意义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丰富了科学教育教学理论。它突破传统教学理论局限,将生活教育理论与科学课程深度融合,为小学科学教学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依据,有助于深化对科学教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推动教育理论在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创新发展。

(二)实践意义

从实践层面来看,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切实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降低了知识理解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参与度。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科学教育的实践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同时,为一线科学教师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推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创新与改革。

二、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与生活脱节的问题。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缺乏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难以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导致学习兴趣不高,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尽管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教学改革,强调学科教学与生活的融合,但在实际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理解不够深入、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都制约了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创建生活化情境

情境创设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引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境,情境要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科学课堂上利用情境创设的模式可以保证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更合情合理,不会给学生突兀的感觉,更能刺激学生情感的敏感性。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有强烈的热情,保证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科学知识,体会科学现象。

例如:在学习《透明与不透明》这节课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每名学生在生活中收集三种不同的透明和不透明的物品,并带到课堂上。学生则要小组讨论,说一说这几种物品的用途是什么?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再准备一个简易的照相机,将几个透明和不透明的物品放到镜头前,观察拍出来的照片有哪些不同,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利用生活元素和生活情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光的世界,感知光的传播条件与媒介,利用透明与不透明的物品,深入理解光现象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二)贯穿生活化内容

小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积累经验,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科学课堂上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所见、所听、所感的资源与科学建立联系,推动课堂的高效进行。为了保证课堂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保证生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生活的热情,又能提高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形状改变了》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生活物品,让学生尝试在不同方向、不同位置施力,观察物体形状的变化情况。所准备的物品有玻璃杯、一次性纸杯、薄塑料盒子、纸盒、数据线、纸巾等。首先,当学生看到这些物品时,要思考是否可以改变物品的形状,再与同桌相互讨论,制定探究活动计划,考虑不同的物品应当如何施力。接着,同桌两人为一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践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是否与自己预想的一致。这种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科学现象有准确的认知,在生活中也能够了解物品的重量,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三)探究生活化问题

社会在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体系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方向,也在不断改革。小学科学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在生活化的科学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追求和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学习“天气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设计实践课题,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根据课题完成实践活动,得到问题的答案。天气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是否也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影响?如果长期处于晴天、阴天、下雨天,人类的人体状况和心理状态会出现哪些改变?这些问题不少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要利用短视频动画,将上述问题中的内容体现在动画中,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并寻找答案。利用生活化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还原生活现象的同时,挖掘科学知识,体会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如今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遵循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打造生活化课堂,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经验。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制定恰当的教学活动,通过创建生活化情境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将生活化内容贯穿于整个课堂环节,体现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也要结合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小明.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科学论坛,2023 (12) :45-48.

[3] 李华.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J]. 教学与管理,2024 (24)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