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于服务中育德,于劳动中树人

作者

徐丽琼

深圳中学 518024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件指出“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1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强调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传统的德育理念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真实生活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在德育教学中较少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也较少开展结合真实情境的体验活动,因此学生很难将抽象的德育理念与要求化为具体的德育实践。传统的德育方式较多采用单一的说教、讲授等方法,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从而使得德育课程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德育兴趣。

在当前“五育并举”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本文旨在探寻行之有效的德育实践途径。服务性劳动作为一种将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与品德教育深度融合的活动,恰恰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它是学生从“认知”走向“践行”、从“自我”走向“社会”的关键桥梁。

二、概念界定及内涵剖析

何为服务性劳动?劳动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服务性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服务性岗位上见习实习,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中强化社会责任感。服务性劳动具有服务性、实践性、教育性的特点。

服务性劳动具体表现形式有:

1. 校内劳动:参与班级值日、校园保洁、宿舍卫生维护等。在参与具体校园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劳动观念、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不易,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2. 校内志愿服务:参与宿舍管理、图书馆的书籍整理与维护、学校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教师助理、朋辈学业辅导等劳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友爱精神。

3. 校外与公益组织、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环保宣传、社区公益活动、博物馆讲解、支教助学、交通秩序维护等,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同理心、践行社会责任。

以上三种服务性劳动由近及远、由内而外,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服务性劳动实践体系。

三、服务性劳动的多元德育价值

(一)锻造劳动精神与奋斗品质

当前劳动教育在家庭中忽视,在学校中弱化和边缘化,加之应试教育的压力,部分学生不会劳动,不愿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学生在亲身参与校内校外各种服务性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懂得珍惜与感恩,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正确价值观。

(二)培育集体主义与社会责任

在服务集体和社会的过程中,个人与集体、社会的联系变得具体而深刻。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个人对集体的价值,从而增强团队协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并逐步将“小我”融入“大我”,萌生深厚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

滋养同理心与仁爱之心

在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或需要帮助的对象的服务中,学生能走出象牙塔,直面真实的社会生活,学会换位思考,激发内心的善良、同情与关爱,这是道德情感的基石。例如学生在参与面向听障学生和视障学生的学业义务辅导的过程中,感受到辅导对象的困境与乐观,一方面激发了他们的同理心,另一方面他们也被辅导对象的积极态度所感染。

(四)提升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服务性劳动不是简单的体力输出,学生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和具体问题,这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未来立足社会的重要素养。学校的公益类社团在每年的寒暑假会与学校周边社区联合开展公益课堂。活动主题策划、组织、跟进、总结都是学生安排,老师给予必要指导,在服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五)促进自我认知与价值实现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学生能看到自身行为带来的积极改变,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内心的满足感。这种正向反馈能强化其自我效能感,帮助其发现自我价值,建立积极的人生观。2023 年,社区服务联络协会参与到深圳市义工联组织的“静听花开”项目,用爱与知识帮助听障学生解答学业困惑,陪伴他们成长。曾经被辅导的 4 位听障学生去年顺利考上了他们理想的大学。在这个充满爱和期待的互动中,双方都收获了“特殊的实践经验和情感体验”。

四、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尽管服务性劳动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如何让服务性劳动更好发挥德育效能?

挑战一:“形式化”与“打卡化”:活动流于形式,为完成任务而服务,缺乏深刻的情感与思想体验。为此,学校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强化过程指导与深度反思。大型活动和社团发展配备指导教师,加强事前培训、事中引导和事后总结,引导学生从经历中提炼感悟。

挑战二:安全保障与资源局限:校外活动存在安全风险;学校资源有限,难以建立大量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此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安全预案与管理机制;积极与社区、公益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校- 社”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化运作。

挑战三:评价机制单一:仅以服务时长作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对劳动态度、服务质量、品德成长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为此学校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既有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还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的志愿服务和劳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而服务性劳动是融劳育、德育、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环节,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是教育手段,更是一种价值引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行动力的未来公民。希望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服务性劳动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科学的体系,让德育之花在实践中绚烂绽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 知 》[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2]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 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N]. 人民日报,2025-03-07(1)

(广东省 2021 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YQJK585,《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项目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