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气自动化系统中节能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分析

作者

徐博雅

辽宁华宇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辽宁省铁岭市 1120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深化,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能效管理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类系统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制造、轨道交通和建筑智能化等领域,其运行过程中的能耗结构复杂,涉及驱动、控制、传输和执行多个环节。传统电气系统在设备选型、控制策略和运行维护方面普遍存在能效低下、控制粗放、冗余运行等问题,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加剧了系统故障率与运行成本。因此,通过技术创新与系统优化,提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能效水平,不仅是应对能源紧张与环保压力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绿色转型的战略需求。在此背景下,节能技术作为电气自动化领域的重要突破方向,其内涵已由单一设备能效提升扩展为系统级的综合优化,涵盖能源输入与转换、设备控制策略、智能监测与调度等多个维度。本文将聚焦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节能技术创新路径与实践成效,结合现有工业应用实际,从技术原理、实施方法与节能效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面向未来的优化思路与发展建议。

一、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能耗特征与节能需求分析

电气自动化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其能耗来源主要包括动力设备(如电动机、泵类、风机等)的运行能耗、照明与辅助设备的基础能耗、控制系统的自耗能及各类传输损耗等。其中动力系统通常占据总能耗的 60% 以上,是节能技术实施的关键领域。此外,由于传统系统多采用固定频率、全负荷运行方式,常出现设备过载、频繁启停或长时间空转等现象,进一步放大了无效能耗。而在控制层面,缺乏动态负载识别与调节机制,导致控制策略与实际工况脱节,无法实现精准供能和智能管控。在能耗监测方面,部分系统尚未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与能效评估平台,能源数据碎片化、利用率低,难以形成闭环的节能管理机制。因此,基于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节能技术设计与集成应用迫在眉睫,其不仅需要在硬件层面实现高效能设备选型,更要在软件层面提升控制策略的智能化与精细化水平,构建集监测、分析、调度与反馈为一体的节能运行体系。

二、典型节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实践

在众多节能技术中,变频调速控制无疑是最具代表性与普及度的技术之一。该技术通过调节电机输入频率,实现对电机转速与负载的动态匹配,尤其适用于风机、水泵等流量变化频繁的设备。[3] 变频器在现代电气系统中已广泛应用,其能耗削减率通常在 20% 至 50% 之间。能量回馈技术是另一种重要的节能路径,特别是在电梯、起重机、轨道交通等涉及频繁制动的系统中,通过将制动过程中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并回馈电网,有效提升系统能源利用率。此外,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借助光感、时控、红外等技术,根据环境亮度与人员活动自动调节照明强度,实现按需供电与时段控制,在楼宇自动化与厂房照明中节能效果显著。在控制系统层面,通过 PLC 与组态软件的协同优化,构建多层次的能效管理逻辑,能实现对用电设备的智能化启停管理与工况联动控制,大幅减少因人为误操作造成的无效能耗。同时,建立基于 SCADA 或能源管理系统(EMS)的能效监测平台,可实现多点数据采集、用能趋势分析与异常预警,为节能决策与持续优化提供可靠数据支撑。[2] 近年来,一些先进企业还引入了人工智能算法与大数据技术,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建模预测,动态调整运行参数,实现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决策的跨越,进一步推动节能技术从“节电”向“智控”演进。

三、节能技术应用效果评估与典型案例分析

从实践成效来看,节能技术的应用对提升系统运行效率与降低运营成本起到了显著作用。以某大型钢铁企业为例,其在高炉鼓风系统中引入变频控制与多段负载调节策略后,年节电量超过 600 万千瓦时,节能率达 38% 。另一建筑智能化项目通过部署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与冷站群控优化,实现综合用电量下降25%,并提升了用户舒适度与照明品质。在电梯与起重设备的改造中,能量回馈单元的部署使得年均电能回馈率达到 20% 以上,极大缓解了企业用电压力。此外,在某高新制造企业实施的能效管理系统中,借助数据挖掘算法与负载分布模型,发现空压系统存在 30% 以上的冗余运行问题,通过优化配置与时间调度,每年节省电费数十万元。这些案例充分证明,节能技术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更对系统运行稳定性、设备使用寿命与环保绩效等多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节能技术的实际效果受限于系统结构、实施方案与人员执行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系统设计与操作管理需协同优化。

四、节能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尽管节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1] 一是部分企业对节能改造的投入回报周期认知不足,存在重投资、轻运维或盲目追求先进技术而忽视系统兼容性的问题,导致节能效果不达预期。二是系统集成与数据标准缺乏统一规范,造成设备间接口不兼容、系统间数据难以互通,阻碍了节能平台的协同运行与数据共享。[4] 三是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一线操作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对新型节能技术掌握有限,难以实现系统高效运行。为此,建议在政策层面加大对节能改造项目的财政激励与税收优惠,引导企业提升节能改造意愿;在技术层面加强节能设备与系统的标准制定与行业互认证,提升系统集成度与操作简易性;在管理层面强化节能绩效考核机制,将能效指标纳入日常运维与管理评价体系;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对节能控制理论、系统建模与数据分析能力的培训,构建多层次的节能技术人才队伍,推动节能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五、结论

电气自动化系统节能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既是当前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企业自身提升运行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系统化实施变频调速、能量回馈、智能控制与能源管理等节能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资源配置与提升设备效率,实现节能与生产效率的双重提升。文章所述的实践案例表明,节能技术在工业、建筑与交通等领域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基础与推广前景。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电气自动化系统节能将朝着智能化、平台化、协同化方向进一步发展,形成跨系统、多能源耦合的综合节能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必须注重技术与管理的双轮驱动,推动技术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与决策智能化,方能实现节能技术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落地应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坚实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笑寒.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融合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36):4-6.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36002.

[2]莫亚欣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应用探讨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4,(24):185-187.

[3]张永进 . 电力系统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智能化应用 [J].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24,(12):89-90.

[4]沈淑炫 . 智能技术在机械自动化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J]. 电子技术 ,2024,53(12):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