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能与素养落地:小学语文智能教学助推四大核心素养发展的路径
刘欣
邻水县兴仁镇护邻中心学校
引言: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愈发深入。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关键环节,承担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将 AI 融入其教学,可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流程,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提供坚实助力。
一、AI 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丰富教学资源与手段
在教学资源整合上,教师可依托智能技术汇集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元素材,还能借相关工具便捷制作生动课件与动画,让教学内容更直观。比如用智能绘画工具,依课文生成插画,助力学生理解情境。
(二)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
学生在学习能力、风格与进度上存在个体差异。借助 AI 技术分析作业完成度、课堂互动表现及测试成绩等学习数据,可精准掌握学情,进而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与资源。如为识字困难学生推送识字类游戏练习,为阅读能力较强者推荐适配的拓展阅读材料[1]。
(三)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在教学评价与作业批改领域,智能技术展现出突出价值。依托智能批改系统,教师可快速精准完成作业与试卷评阅,既大幅减轻日常工作压力,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薄弱点,为优化教学方案提供数据支撑。此外,AI 辅助工具还能助力教师高效开展备课与教学组织工作,切实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二、AI 智能教学助推四大核心素养发展的路径
(一)文化自信的培养
1. 创设文化情境
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学中,可引入 Midjourney、文心一格等 AI 绘画工具,围绕“三国战船”“江面雾景”等核心元素,生成动态插画或分镜故事图谱,将课文中的历史场景具象化,帮助学生直观感知三国时期的水军环境与战役氛围。同时,结合 AI 语音合成技术,复刻古人对话语气与战场音效,制作专属语音触发码。学生扫码即可沉浸式聆听相关音频,强化场景代入感,进而更深刻地领会课文承载的传统文化意涵,逐步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2. 拓展文化知识
在六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教学中,AI 智能教学平台依托多元文化资源储备,助力学生深化文化认知。学生借助智能终端接入故宫 3D 虚拟展馆,可沉浸式探究建筑规制与历史脉络;平台还会精准推送故宫关联史料、诗词佳作等拓展内容,既能拓宽文化视野,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文化感知与传承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为文化素养培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1. 智能写作辅助
五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可借助 AI 作文批改系统,比如钉钉智能作业等平台。完成作文后提交,系统会自动批改。它能精准找出语句不通顺、用词不当、逻辑混乱等问题,给出修改建议。若描写景物语言平淡,系统会推荐形容词,教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表达更生动。此外,系统还会依据写作水平,推送适配的训练题与范文,助力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2]。
2. 口语交际训练
在语言教学场景中,科大讯飞智慧课堂学生机搭载的口语训练模块可发挥重要作用。该模块依托 AI 技术构建多主题沉浸式对话场景,助力学生开展高仿真口语练习。例如,在完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后,可创设“蔺相如与廉颇对话”的互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化文本理解并锻炼表达。其语音测评体系与中高考标准同源,能从发音准确度、语调适配性、语速合理性及表达流畅度等维度进行精细分析,同步生成个性化反馈与优化方案,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系统性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三)思维能力的发展
1. 思维导图引导
在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阅读教学中,可引入 MindShow 等 AI 思维导图工具辅助文本解构与逻辑思维培养。课堂上,待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其提炼“春节习俗”“时间脉络”“活动特质”等核心要素并输入工具,生成可视化阅读框架。该框架能清晰呈现课文行文逻辑,助力学生把握作者依时间顺序铺陈北京春节习俗的写作思路,进而探究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思维导图的构建与解读,逐步提升文本归纳、分析及深层理解能力,强化逻辑梳理与信息整合素养。
2. 智能问题启发
在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教学中,可借助豆包这类 AI 对话工具设计有深度地探究问题,比如“放到现在,武松打虎的做法还该推崇吗”。让 AI 分别从不同立场与学生展开交流辩论,学生得结合课文里武松打虎的具体情节、故事所处的古代社会背景,再对照当下的价值观来分析思考。 这个过程能推动学生主动锻炼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学会从多视角看问题,让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升,切实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判断的能力。
(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育
1. 艺术作品创作
在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实践中,可依托 AI 技术搭建跨媒介艺术创作路径,助力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培育。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将课文文本转化为微型剧本;再运用 Runway 等 AI 工具,实现文字到动画的自动生成,并完成角色配音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需深度解读课文中音乐意境的核心内涵,通过自主甄选适配的画面风格、色彩基调及音乐元素,将文本里抽象的音乐描写转化为具象化视听作品。这一实践不仅推动学生深化对美的感知、理解与表达,更在创作探索中逐步涵养高雅审美情趣。
2. 文学作品赏析
在文学教学实践中,依托 AI 智能教学平台搭建多元化赏析体系,可有效助力学生审美视野的拓展。以古诗词教学为例,平台除核心文本呈现外,还可借助 AI 技术整合优质资源,如同步推送专业诗词朗诵影像、经典书法创作、意境适配的绘画作品,从听觉、视觉等多艺术维度,引导学生深度体悟作品的韵律韵味、画面意境与语言精妙。此外,平台需设计针对性互动模块,鼓励学生主动分享个人审美体验与解读思路,推动其从个性化视角开展审美发现与评判,进而实现审美鉴赏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及创新审美认知的培育。
三、实施 AI 智能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一)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
为推动 AI 与教学深度融合,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需强化教师 AI 应用能力培育。可依托专题培训、实操工作坊、经验研讨会等形式,助力教师掌握 AI教学工具用法,提升其在教学设计、资源整合及学情研判中的AI 应用能力。
(二)家校合作与协同育人
推进 AI 智能教学需家长深度参与。学校可借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渠道,讲解AI 教学价值,指导家长用智能设备助学;家长需关注孩子设备使用,引导合理利用AI 资源、规避过度依赖,保障孩子健康学习成长 [3]。
(三)技术保障与资源建设
为推动 AI 赋能教学,学校需强化技术支撑,保障网络通畅与智能教学设备稳定运行;同步推进优质AI 教学资源的建设整合,搭建共享平台以供给多元教学素材,并严格审核筛选资源,确保契合教学需求与学生认知水平。
结束语: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AI 技术正焕发新活力,为学生四大核心素养培育拓展路径。依托文化情境创设、智能写作辅助等方式,可切实提升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等能力。实践中需强化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及技术资源建设,推动智能教学与素养培养深度融合,助力语文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赵娣 . 数字化赋能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J].2024(s1):74-76.
[2] 高春萍 . 核心素养“赋能”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新样态 [J]. 基础教育论坛 , 2023(4):42-42.
[3] 赖小红 .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J]. 成才之路 ,2025(3):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