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文化自信”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
胡志梅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羊角镇共同小学 525000
一、文本解读的深度挖掘:激活教材中的文化基因
小学语文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选文涵盖诗词歌赋、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等多元文化形态。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通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传递了中国传统“知音文化”中“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内核。教师在教学中若仅停留于字词解释与故事复述,则难以触及文化精髓。需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关注“破琴绝弦”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俞伯牙作为宫廷乐师,为樵夫钟子期摔毁象征身份的古琴,这一反常举动实则是对世俗身份的超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心相交”的交友观。
这种深度解读需建立在对历史语境的还原上。教师可补充春秋时期“士”阶层的精神追求,结合《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的论述,帮助学生理解“知音”不仅是音乐共鸣,更是精神契合。当学生领悟到“知音文化”中“超越功利、追求纯粹”的价值取向时,方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中“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精神境界。这种解读方式将文本从语言符号转化为文化密码,使学生在解码过程中完成文化认同的建构。
二、教学情境的立体构建:创设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具身化的体验过程。传统语文教学依赖文字符号的抽象传递,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需构建多维度的文化体验场域。以《北京的春节》教学为例,教师可突破“读课文 - 答问题”的单一模式,通过“年俗文化工作坊”的形式,将课堂转化为文化实践空间。
具体操作中,教师可设置三个体验区:在“年味感知区”,学生通过触摸春联、福字等实物,观察其材质、色彩与纹样,理解“红色崇拜”背后的驱邪纳福文化;在“年俗演绎区”,学生分组表演“守岁”“拜年”等场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家族伦理中的长幼秩序与情感联结;在“年味创作区”,学生尝试制作简易灯笼或剪纸,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器以载道”的造物智慧。这种立体化情境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文化实践,使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对春节文化内涵的理解。
情境构建还需注重时空维度的拓展。教师可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还原老北京庙会的热闹场景,让学生通过第一视角观察糖画制作、杂技表演等传统技艺,感受“市井文化”中蕴含的民间智慧。当学生置身于声光影交织的虚拟场景中,其文化感知不再局限于文字描述,而是通过多感官通道获得沉浸式体验,这种体验方式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有效提升文化认同的强度。
三、教学资源的多元整合:构建跨学科文化资源网络
文化自信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内部,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开放性的文化资源网络。以《清明》教学为例,教师可联动美术、音乐、历史等学科,形成“清明文化主题课程群”。
在美术学科中,学生可通过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观察宋代市井生活场景,理解清明节从“寒食禁火”到“踏青祭祖”的习俗演变;在音乐学科中,学生可学唱地方民歌《清明谣》,通过旋律节奏感受不同地域的清明文化差异;在历史学科中,教师可补充介子推“割股啖君”的典故,引导学生讨论“忠孝伦理”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重构。这种跨学科整合将碎片化的文化知识转化为系统化的文化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清明文化”的整体图景。
资源整合还需关注文化资源的时代转化。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古代清明诗词与现代清明主题散文,分析“慎终追远”文化内核在不同时代的表达差异。例如,将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哀愁与现代作家“带着鲜花去扫墓”的温情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思考传统祭祖仪式如何与现代生命教育相结合。这种对比分析能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的动态性,避免将文化自信等同于简单复古。
四、师生关系的价值共生:构建平等对话的文化传承共同体
文化自信的培养本质上是文化基因的代际传递,这一过程需要师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文化权威的单向灌输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文化距离感”。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需构建“师生互为学习者”的共生关系。
以《论语》选读教学为例,教师可摒弃“逐句翻译 - 道德说教”的传统模式,转而采用“经典会谈”的方式。教师先分享自己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代理解,如“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一原则可转化为‘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然后邀请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解读。当学生提出“这句话是否意味着要压抑个人欲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朱熹与王阳明对“欲”的不同阐释,通过学术争论的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辩证性。
这种对话模式需教师具备“文化谦逊”态度,即承认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勇于向学生学习。例如,在教授地方民俗时,教师可邀请学生分享家族中的独特习俗,如某些地区清明节吃“馓子”的饮食传统。当学生解释“馓子”谐音“散子”,寓意“子孙散居各地仍心系祖先”时,教师需以学习者姿态认真记录,这种态度能传递“文化无高低”的平等观念,增强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
五、文化自信培养的持续深化: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
文化自信的培养不能止步于课堂,需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可设计“文化寻根”实践任务,如要求学生采访家族长辈,记录三代人的春节记忆,通过对比发现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逻辑。当学生发现奶奶辈的“祭灶”仪式与自己这一代的“电子祈福”存在形式差异但核心都是“祈求平安”时,方能真正理解文化传承的“变”与“不变”。
学校还可通过“文化节”等形式构建文化实践场域。在“中秋文化节”中,学生可参与诗词创作、灯笼制作、月饼品鉴等活动,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文化实践能力。这种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化过程,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化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生活中的呼吸”,从而将文化自信内化为稳定的心理结构。
参考文献
[1] 胡 愿 . 核 心 素 养 视 域 下 小 学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浅 探 [J]. 新 课 程 研究 ,2025,(14):120-122.
[2] 邓凯雯 . 指向文化自信的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学策略研究 [D]. 集美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