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造林工程空间布局与森林资源生态服务功能协同性研究

作者

车冠华

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 022150 身份证:152104198910270635

一、引言

内蒙古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森林资源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造林工程是增加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是确保造林工程与森林资源生态服务功能协同增效的关键。近年来,内蒙古持续加大造林力度,造林工程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特征,其与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协同性直接影响着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二者的协同性,对于优化造林工程布局、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内蒙古造林工程空间布局特点

内蒙古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大,造林工程的空间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针对性。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等地,造林工程主要围绕沙漠边缘和绿洲周边展开,以营造防风固沙林为主,采用梭梭、沙拐枣等耐旱沙生植物,形成了一条条绿色屏障,遏制沙漠的扩张。

东部大兴安岭及周边地区,气候相对湿润,造林工程则侧重于天然林保护和人工林培育,通过补植补造、封山育林等方式,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提升森林的蓄水保土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中部的阴山山脉沿线,造林工程以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针对该区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问题,选择油松、杨树等适宜树种,构建多层次的森林生态系统。

此外,在城市周边及交通干线两侧,造林工程注重景观美化与生态防护相结合,营造了大量的防护林和景观林,改善了人居环境和交通沿线的生态质量。

三、内蒙古森林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现状

3.1 防风固沙功能

内蒙古是我国风沙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森林资源在防风固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西部沙漠边缘的防风固沙林通过降低风速、固定沙丘,有效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据监测数据显示,经过多年的造林治理,阿拉善盟部分地区的沙尘暴日数较以往减少了 30% 以上,沙漠化土地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保护了周边农田和居民区的安全。

3.2 水土保持功能

在阴山山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等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森林植被通过枯枝落叶层的拦截、根系的固持作用,有效减少了土壤侵蚀。研究表明,有林地的土壤侵蚀模数比无林地降低 60%-80% ,大大减少了河流泥沙含量,改善了流域水环境,保障了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安全。

3.3 气候调节功能

森林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汽,调节区域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东部大兴安岭林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原始林区,对区域气候的调节作用尤为显著,该区域的年降水量较周边地区平均高出 50-100 毫米,气温年较差较小,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同时,森林作为 “碳汇库”,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3.4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内蒙古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从东部的寒温带针叶林到西部的荒漠灌丛,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拥有东北虎、紫貂等珍稀野生动物和红松、落叶松等珍贵树种。随着造林工程的推进,森林面积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恢复。

四、造林工程空间布局与生态服务功能协同性分析

4.1 协同性表现

在西部风沙区,造林工程围绕沙漠边缘布局防风固沙林,与该区域防风固沙的生态需求高度契合,通过植被覆盖增加,有效发挥了防风固沙功能,遏制了沙漠化扩张,这是造林布局与生态服务功能协同的典型体现。

东部大兴安岭地区,造林工程以天然林保护和培育为主,与该区域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的生态服务功能相协同。森林面积的稳定和质量的提升,为动植物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增强了对区域气候的调节能力。

在城市周边及交通干线两侧,景观林和防护林的营造,既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又发挥了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等生态服务功能,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

4.2 存在的问题

4.2.1 布局与生态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部分地区造林工程存在盲目跟风现象,未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需求。例如,在一些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地区,过度种植耗水量大的树种,不仅造林成活率低,而且无法有效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甚至加剧了当地的水资源短缺。

4.2.2 生态服务功能发挥不均衡:由于造林工程在树种选择、林分结构等方面存在单一化问题,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生态服务功能发挥不均衡。如一些人工纯林,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森林覆盖率,但在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的功能远不及混交林,且易受病虫害侵袭。

4.2.3 区域协同性不足:内蒙古不同区域的造林工程往往各自为战,缺乏整体规划和区域联动。例如,上游地区的造林工程若只注重自身的生态效益,而忽视对下游地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会导致整个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无法协同提升。

五、提升协同性的优化策略

5.1 科学规划造林空间布局

基于内蒙古不同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和生态需求,制定差异化的造林规划。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优先选择耐旱、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合理控制造林密度,避免过度消耗水资源;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加大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力度,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森林结构;在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加强天然林保护,适度开展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5.2 优化造林模式与树种选择

推广混交林造林模式,根据不同树种的生态特性,科学搭配树种,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增加乡土树种的使用比例,乡土树种对当地环境适应性强,不仅成活率高,而且更有利于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同时,结合生态服务功能需求,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树种,如在防风固沙区选择沙生灌木,在水源涵养区选择深根性乔木。

5.3 加强区域协同与整体联动

建立跨区域的造林工程协调机制,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实现造林规划、资源调配、生态监测等方面的协同。以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的生态联系为纽带,统筹考虑造林工程对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确保各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能够相互促进、协同提升。例如,上游地区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应兼顾下游地区的水资源需求,下游地区的防风固沙林建设应配合上游地区的生态保护。

5.4 建立生态监测与评估体系

构建覆盖内蒙古全域的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森林资源的生长状况、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情况以及造林工程的实施效果。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造林工程空间布局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协同性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造林规划和管理措施,确保二者能够持续协同发展。

六、结论

内蒙古造林工程空间布局与森林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协同性对于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二者在部分区域和功能上呈现出一定的协同性,但仍存在布局不合理、功能发挥不均衡、区域协同不足等问题。通过科学规划造林空间布局、优化造林模式与树种选择、加强区域协同与整体联动以及建立生态监测与评估体系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二者的协同性,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内蒙古构建更加稳固的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方炎杰 , 潘森 , 徐乾斌 , 等 . 浙江省 2019 版营造林工程预算定额优化 研 究 [J]. 中 国 林 业 经 济 ,2024,(05):59-66.DOI:10.13691/j.cnki.cn23-1539/f.2024.05.008.

[2] 孙琳 . 林业造林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优化措施 [J]. 山西林业科技 ,2024,53(S1):77-78.DOI:10.19989/j.cnki.1007-726X.2024S132.

[3] 张立坤 , 李令军 , 赵文慧 , 等 .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北京市平原区造林工程生态格局分析 [J]. 中国环境监测 ,2023,39(S1):7-18.DOI:10.19316/j.issn.1002-6002.2023.S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