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探索

作者

刘云

重庆市第一一0 中学校 400060

认真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关于“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可以发现,“语言运用”划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积累、梳理和整合,这就需要学生借助阅读达成这一目的;其二是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点则需要借助写作呈现。当然,新课标也明确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学生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之后,再运用正确、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基于此,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阅读写作一体化模式进行了研究。

一、整合单元主题,明确结合方向。

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时,可以整合单元主题,明确阅读与写作结合的节点与方向,以保障阅读与写作的契合度。[1]

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中的几篇文章都是关于景物的描写,而写作的主题则是记录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有趣的事情,写作实践的第一部分是关于秋季生活中的变化描写,第二部分却是关于校园生活的描写;本单元的阅读与写作内容并没有完全的契合在一起。于是,我在开展教学时,就将两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提炼。在整合了这两部分内容之后,我确定了这样的主题——“发现美的眼睛 • 从生活中观察自然”。在这一主题下,学生需要从生活中观察自然细节,发现自然之美,然后再用在阅读中学习到的修辞手法、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将看到的自然美景记录下来。这样的整合就将阅读与写作有机整合在了一起,让学生专注于自然美景的写作练习;当然,学生获取素材的方式除了阅读之外,还有实际生活。这样读写一体化的方式就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灵活写作形式,发挥辅助效用。

教师在将阅读与写作整合在一起时,要注意灵活写作的形式。具体来说,就是除了整篇文章的写作之外,还可以利用仿写、缩写、扩写等方式,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2]

例如,在《最后一次讲演》的学习中,有一段是“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就是反动派的末日”。在这里,学生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将前面的“他们”突然换成了“你们”,这样两种不同的称呼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开展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进行了仿写,尝试用“你们”和“他们”两种不同的称呼表达自己的心情,并尝试演讲出来,感受其中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感受到了第二人称更像是一种对话,可以更加直接的传递自己的情感;而第三人称就会中间有一种隔阂,表达的就缺乏力量。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就意识到在之后自己写演讲稿的时候,也可以注意变换称呼。另外,在这种仿写中,学生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激动、愤怒和坚定。教师借助灵活的写作形式,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也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拓宽阅读范围,丰富写作素材。

教师在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适当的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包括文化上的素材、技巧上的素材、思想上的素材等等。

如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新闻单元。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了新闻的不同体裁。但因为涉及的体裁比较多,所以每种体裁的文章就比较少。学生在自己采访之后选取新闻体裁进行写作时,总是很难突出这一体裁的特点。我在开展教学时,就鼓励学生从网络上搜索特定体裁的新闻,进行大量的阅读,把握该体裁新闻的特点。比如想要写通讯,就可以搜索《人民日报》或《重庆日报》近期发表的通讯稿,与教材中的通讯稿对比,看看其中有什么共同点。通过比照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探寻到不同新闻体裁在写作方面的规律,在写作中也会比较游刃有余。教师通过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既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也可以使学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最终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从明确结合方向、发挥辅助效用和丰富写作素材三个角度,就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的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阅读与写作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及时将阅读中学习到的技巧、积累的素材应用到写作中,也可以使学生将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以写作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思维品质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希望本文的一得之见,可以推进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这一模式的辅助下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姚 欢 欢 . 初 中 语 文 阅 读 写 作 一 体 化 教 学 方 法 初 探 [J]. 求 知 导刊 ,2023,(33):14-16.

[2] 王志娟 . 指向语用的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 [J]. 语文世界 ( 中学生之窗 ),2023,(11):13-14.

[3] 刘云,重庆市第一一 0 语文教师,高级教师,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有十多篇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