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启示

作者

王笑语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立足于 19 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深刻揭示了想要扬弃这种异化,只有通过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推翻私有制。而置身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再在这一视域下看青少年的劳动过程,也存在着部分相契合的异化现象。扬弃这些劳动异化现象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不仅要准确研判青少年所处的现实环境,还需要寻找理论支撑,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增进劳动教育水平,保障劳动教育健康发展。

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概述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以往哲学家们的异化理论中形成,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理论,正因为它的开放性和发展性,它才得以历久弥新。如下将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概念界定和四重规定性对这一理论进行论述。

1.1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概念的界定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上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虚伪性,指出要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扬弃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他还从哲学方面分析了异化是指主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控制或支配主体自身。但是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仍受到了费尔巴哈抽象人本主义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对“人与人相异化”这一重规定性明确交代这两个“人”的身份以及他们对抗的原因,没有在现实经济领域展开论述。第二,没有明确异化劳动的逻辑由来。第三,对异化劳动的根源和扬弃论证不成熟,没有达到引导工人进行实践的程度。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异化劳动产生根源做出了进一步论述,马克思指明了“这种对德国理论家们来说如此神秘的力量,随着现存社会制度被共产主义革命所推翻,以及随着私有制遭到与这一革命同等意义的消灭,也将被消灭”[1]。阐述了人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想要获得平等和自由是不可能的,明确了要通过现实的无产阶级运动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论》中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性有所发展。马克思指出 :“劳动产品不再表现为简单的产品,也不表现为可交换的商品,也表现为资本,表现为统治、支配活劳动的对象化劳动”[2]。

1.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规(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不但同他们分离开来 而且成为他们的对立面。在一般的劳动条件下,劳动者是劳动的主体,劳动者以自 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然而,马克思发现了资本家尽力掩盖的剥削真相,在资本主 资料都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受其剥削,劳动者创造了所有的物质财富,但却不能享有自己的劳动果实。

(2)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成为了外在于劳动者的东西,他们在劳动中否定自己,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受折磨,劳动是被迫的,且劳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并非出自个人的意志,而是为了从资本家那里获取生活所需,勉强维持生存。劳动不仅没有带给工人幸福,反而会给工人带来无穷的痛苦和煎熬,这就使劳动变成了一种与工人对立的存在。

(3)劳动者与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正因如此,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需求,确定自己的类本质。在大自然中,一切生命都要为了生存获取物质资料,但是人类相较于动物,不仅要生存和繁衍,他们还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然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从事劳动的唯一的目标是从资本家那里得到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这使人的劳动反倒堕落为动物般的求生本能。

(4)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在本质上是人与劳动产品、人与劳动以及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产物。上述的三种异化现象使得劳动者完全沦为了资本家的奴隶,资本家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相伴随的却是劳动者越来越贫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决定了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身的解放只有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这种方式。

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域下青少年的劳动异化现象

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异化是绝对运动的范畴,只要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理想和马克思的价值目标尚未实现,异化现象就一直存在。进入 21 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域下看当代青少年的劳动异化现象,表现为四个方面:

2.1 劳动产品的“神圣化”

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废除私有 漫长的过程,在物质财富尚未充分涌流的当下,允许多 品经济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者 由于大多数青少年尚未形成成熟的三观,缺乏定 质享受,将商品逐渐“神圣化”。商品经济越是发 生活方式的分水岭,甚至金钱一定程度上能够 可能多的物质财富作为终极目标。更有甚者 展现出个人的社会地位。正如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 而忽视了自我的原初需求”[3]。

2.2 劳动的“被动化”

作为薪资的衡量标准, 品数量、劳动时长、产品质量等等外在形式。劳动的量化容 定程度的限制,劳动异化为种被动的谋生需求, 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校教育则和社会导向 用加分制,即要求学生在课堂、课余时间参加实践活 评价方式容易在实行过程中出现形式主义,导致部 奖励、赚取回报这些明确的目的而进行劳动,在被动 正地提升。当劳动以不得已而为之的形式出现时,青少年更易 理 之

2.3 劳动态度的“消极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人类通过时间来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有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即人的类本质就是劳动”[4]。“躺平”指不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是降低欲望、随遇而安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词语是一些青少年在面对消极的社会形势的无奈感受,从而衍生出的一种不回应、不反抗的生活态度,是对社会环境的反叛和对主流价值观的重新审视。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主要包括:第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剧烈社会变化和竞争压力,他们面对高生活成本、高强度的学习工作,在疲惫和无望中的无奈之举;第二,社会转型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青少年在教育资源、医疗服务、学历和工作等方面存在的差距较大,因此一些青少年容易提前产生焦虑心理;第三,价值塑造的负面影响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思想上的精神“饥荒”。青少年中存在的“躺平”现象实际是避世不现实的行为,这是区别于主流文化的处事方式,与拼搏奋斗争取成功的价值观相对立。

2.4 人与人的“内卷化”

“内卷”是人与人在劳动过程中非理性竞争行为,它的一个经典定义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达阶段达到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个更高级模式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不再是一个群体共同奋进、共同构建美好社会的过程,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陷入困境,“内卷化”的劳动必然是失败的 [5]。究其原因,社会结构、政策导向、文化心理压力都加速了“内卷化”。当个体投入额外的时间与精力后收益未见显著提升,便会出现无效耗费的现象。在内卷化的竞争场域中,个体往往倾向于以更优秀者为参照来激发自身动力。然而在现实竞争环境里,这种比较模式可能产生低自我效能感,具体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应激反应,此时个体常以持续忙碌的状态应对,而这反过来又会强化内卷的程度,进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这一压力所催生的强烈恐慌感与危机意识,使得个体投入的时间成本并未转化为个人能力的提升,反而造成个性自由的缺失与人生意义的遮蔽,个体独特的自我价值也在竞争中逐渐消解。

3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启示

劳动教育主要是在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到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去,使他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劳动素质。对于处在幼年到成年过渡期的青少年而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3.1 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培养正确的认知导向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在异化劳动理论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描述异化劳动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突出论证了劳动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一,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6]。第二,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才能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第三,劳动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面对部分青少年出现的商品崇拜、盲目消费等错误思潮,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物质所奴役。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使其认识到劳动不仅成就了人和人类社会,商品也是由劳动人民生产出来的。

从而筑牢劳动的主导地位,使青少年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的伟大之处,从而远离被商品奴役的险境,在思想上拥有对劳动的热情和向往,化被动为主动,继承好弘扬好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

3.2 强化学校劳动实践,提高青少年动手能力

劳动教育应当把动手实践作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为了在产业更新换代速度飞快的社会培养出适应性人才,劳动教育就不能只停留在观念上,实践活动势在必行。

第一,增加开展日常生活性劳动,将劳动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培养青少年的劳动认知和劳动精神。第二,通过服务性劳动有效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让青少年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劳动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志愿活动帮助在青少年在和学生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告别“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育方式。第三,生产性劳动是给青少年模拟自己进入社会后进行的生产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实习实训,使其在具体劳动实践过程中拓展视野。第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必要,中小学要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学习当中,围绕学科专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使青少年增进对社会的认知、煅炼其创新思维。

3.3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青少年劳动热情

劳动者在公有制经济的前提下,以依法分配劳动产品为基础,以实现社会主义个人和共同发展为目标,在享有国家给予的平等权利的同时也要尽到个人应尽的义务 [7]。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本身的价值及其在劳动过程中个人价值的实现,减轻学生“被教育”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尊重,增强个人劳动热情,化“躺平”为奋发向上。

方面,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劳动教育的首选任务。首先,通过合理设置主题情境,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深刻理解劳动为自己、他人、社会 替代的意义。其次,充分创造表现机会,使他们认识到他们有能力、有条 活状态。最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欢快的教学氛围。另一 根据当代青少年的特点,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学 教育的长效性和实效性,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者则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对自来 准滴灌” 使劳动成为青少年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活动。

3.4 重视劳动的形成性评价,促进劳动“增量发展”

“内卷”现象究其原因是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结果性评价方式作祟,由于资源的有限,人与人之间同质竞争严重,导致了青少年过度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如若此时缺乏了价值引领,青少年可能呈现出“舍心逐物”的状态,引发恶性竞争。形成性评价理论以其重视过程,强调动态、互动、多元的理论优势提供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动态中实现考核,确保过程不变形为过场。相较于结果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会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设计多个阶段性的考核项目,构成一个完整的指向课程教学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理论灌输、实践体验、榜样示范等方式来培养良性竞争心理。其次 , 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改进过程,在动态中把握过程,及时对青少年进行价值引领,有效地克服了以往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形成性评价关注在互动中推进考核,通过集体共同发展,力求以集体主义的发展代替个人本位的内卷,以“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帮先进”的发展代替恶性竞争、低效无用的内卷,使劳动过程由原来的“存量分配”转移到“增量发展”上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 第 1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

[2]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 版 , 第 30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5.

[3][ 法 ] 让·鲍德里亚 . 消费社会 [M]. 刘成富 , 全志钢译 .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4]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 版 , 第 31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2.

[5]李蕉, 郭壮. 重视形成性评价: 思政课学习内卷化的归因与化解[J]. 中国大学教学,2024,(4):48-54.

[6]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 版 , 第 42 卷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6.

[7]张红安. 马克思异化劳动论中的问题及当代价值[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