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徐进 李旭平

巨石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桐乡 314500

引言

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的精准操控、自动化和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能显著提高效率,并有助于实现柔性生产和定制服务。尽管工业机器人发展面临诸如技术瓶颈、协同不足和标准体系缺失等挑战,但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硬软件优化和行业标准化来应对。本研究以智能制造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特点和技术优势,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面对挑战的建议,旨在为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优化和智能制造业的深度转型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 智能制造时代的工业机器人

1.1 工业机器人的定义与分类

工业机器人可定义为一种能够执行各种生产任务的自动化装置,在现代制造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工业机器人通常分为固定型、移动型、轻载型、重载型、SCARA 型、Delta 型等多个类别。固定型工业机器人通常安装在固定位置,用于重复性高、作业范围固定的任务;移动型工业机器人可以在生产线上自由移动,适用于需要灵活布局的场景;轻载型工业机器人适合对物料进行精细加工和组装;而重载型工业机器人则能够承受更大的负重,并完成对大型物体的处理。

SCARA 型工业机器人因其快速、精准的特点常用于装配任务,如电子产品组装;Delta 型工业机器人则因其高速度、高精度的特性,常被应用于食品加工、药品包装等需要高速作业的领域。除此之外,还有协作型机器人,其具有传感器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可与人类在同一工作空间内协同工作,逐渐在灵活制造领域中崭露头角。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不仅仅依据其结构和功能,还可以根据应用领域进行分类,如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不同类型的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智能制造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也在不断向更加智能化、灵活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生产过程中对效率、质量和定制化需求的不断提升。

1.2 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角色

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工业机器人通过高精度的定位和灵活的动作控制,能够完成复杂产品加工和装配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工业机器人在物料搬运和运输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高效、精准地完成生产线上的物料搬运任务,减少人力成本并确保生产连续性 [2]。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角色还体现在其在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特征之一。工业机器人通过与其他生产设备、信息系统和云平台的无缝连接,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操作,构建起柔性、智能的生产体系。这种全面互联的生产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调度的灵活性和生产效率,实现了定制化生产和个性化服务的要求 [3]。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扮演着“大脑”和“手臂”的角色,既是智能决策的执行者,又是智能操作的实施者,推动着制造业向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2 工业机器人在制造环节的应用与优势

2.1 工业机器人在产品加工和物料搬运环节的应

在智能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凭借高精度运动控制与多轴联动技术,在产品物料搬运环节展现出显著技术优势。在产品包装车间,基于笛卡尔坐标系的六轴工业机器人,配合伺服系统,可实现 ±0.01mm 级定位精度,满足纱团的纱架转运、翻转等工艺需求。通过离线编程与轨迹优化算法,单台六轴机器人节拍可达 12 秒 / 个,较人工操作效率提升 300% ,且搬运翻转稳定性提高至99.5% 。

在物料搬运环节,针对玻纤行业纱团自动化处理需求,我们研发的多纱团协同卸筒机器人系统,采用伺服驱动的 X/Y/Z 三轴运动平台(重复定位精度±0.02mm )与柔性取纱机构,创新性解决传统单纱团取放效率瓶颈。其核心技术包括:

多执行器协同控制:通过EtherCAT 实时通信总线,实现 3 组取纱板同步升降,同步误差控制在 ±5ms 内;

自适应摩擦力调控:基于滚珠丝杆传动的上下控制块,配合扭矩传感器(分辨率 0.01N⋅m ),根据纱团规格自动调整顶升力,避免端面损伤;

智能缓存调度算法:采用改进遗传算法优化纱团缓存布局,使二次放纱路径缩短 40% ,系统综合效率提升至单次取放纱小于 45 秒。

实际应用数据显示,该系统取放纱成功率达 99.6% ,单台设备可替代 1 名操作工,管理 8 台拉丝机,投资回收期缩短至 36 个月。此外,通过末端执行器快换技术,卸筒机器人可快速切换手爪等,实现多品类的搬运,有效降低设备闲置率与人工干预频次,使生产线综合OEE(设备综合效率)提升 80% 以上。

2.2 工业机器人在装配和检测环节的应用随着制造工艺的复杂性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装配和检测环节已成为影响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核心瓶颈。工业机器人通过融合高精度感知、智能控制与数据互联技术,在这两大环节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与应用价值,以下结合典型案例展开分析:

工业机器人在精密装配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动态精度控制与多任务协同能力。以拉丝机滑梭自动装配机器人为例,搭载位移传感器(精度 ±1μm )与末端执行器,通过视觉伺服系统实时捕捉部件位姿偏差,实现各个组件的全自动压合装配,单次装配耗时仅 15 秒,位置误差控制在 ±0.02MM 以内,较人工装配效率提升 200% ,不良率从 2% 降至 0.5%<

在细纱验布机中,自动视觉检验瑕疵的场景中,通过视觉传感器与光学传感器的集成,运用 AI 视觉检测系统,对电子布表面进行 360 高速扫描。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可精准识别划痕、凹陷等表面缺陷(最小检测尺寸 0.5mm ),较人工目检提升 3 倍,缺陷漏检率低于 2% 。实现了实时判断玻纤电子布质量,自动剔除不合格的部位,同时将数据上传至 MES 系统,形成全流程质量追溯链。该方案使电子布一次合格率大大提升。

结束语

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大幅提升效率、优化成本、提供柔性资源,同时在定制化服务中潜力巨大。但还存在技术瓶颈、数据不流通、产业协同不足等问题,需进一步提升硬件性能、开发智能化软件、建设行业标准。未来发展应集中于:增强机器人的感知与智能决策能力,提升工业互联网与机器人的融合技术,以及构建统一的机器人应用标准和开放平台。本研究旨在为解决智能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应用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推动技术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拓宽。

参考文献

[1] 孙 红 英 . 工 业 机 器 人 在 智 能 制 造 中 的 应 用 研 究 [J]. 电 子 测试 ,2020,31(12):129-130.

[2] 高昕葳 . 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浅析 [J]. 内燃机与配件 ,2021,(20):199-200.

[3] 巩潇 . 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探析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3,(08):004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