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王克香

通化师范学院

在新时代“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能力逐渐成为衡量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关键指标。高校专业教师不仅要牢筑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通过教材内容的科学选择、课堂讨论的灵活引导、教学任务和合理设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还应夯实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和信息素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多元思政元素和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专业英语课堂,以更好地提升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互动性、参与度与育人实效,为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协同发展构筑良好的空间。

一、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能力

(一)思政教育资源开发整合能力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改革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不仅要求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其担负起思政育人的重任,将价值引领贯穿于英语专业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思政素养和专业能力协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将思政元素、文化内容与专业英语知识有机融合的能力,能够根据英语专业教学的特点挖掘与课程内容匹配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创造性地渗透于英语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内容自然地嵌入专业英语课堂。

(二)思政教育语言提炼转化能力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深度融合,在实现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通过内容渗透、情境创设和方法创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青年,思维更活跃,行事更自主,许多思政教育内容本质上具有高度的理论抽象性和政治指向性,如果直接以理论政策语言呈现,就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思政学习需求。【1】因此,教师在落实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具备思政教育语言提炼转化能力 ,能够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逻辑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学习需要出发,重构思政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将其转换为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能在熟悉的语境中完成自我觉悟和自我教育。

(三)思政教学手段更新融合能力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其实施效果不仅取决于课程内思政内容的“有无”,更取决于其与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融合的深度。英语作为一门跨文化交际语言课程,其内容涉及语言知识、社会文化、道德伦理、全球视野等多个维度,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若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缺乏科学设计、系统整合和方法创新,就很容易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削弱实际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强化自身的思政教学手段更新融合能力,匹配优质化思想教育资源,采用多元化思政育人方式,为学生构建更系统化、更层次化、更高效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四)思想意识形态掌控塑造能力

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播的中心,更是思想交汇的特殊场域,在意识形态日趋多元、信息传播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师必须以更高的政治觉悟,承担起教育引导、舆论引领和价值塑造的重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准确识别并主动抵制各种错误言论与不良思潮,确保英语专业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为此,教师需持续增强思想意识形态掌控塑造能力,一方面,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理解,深入掌握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精神,将其转化为指导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成长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坚持正确导向,传播主流价值,在日常教学与交流中,主动把握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理念与英语专业课程知识有机融合,结合专业特色探索课程育人的有效路径,用讲故事、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传播正向价值,从而构建“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二、新时代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部分教师立德树人意识不强

当前,很多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对课程思政教学认知存在误区,没有将思政育人视为自身应尽的职责。他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往往更关注语言学、词汇学、文体学等语言理论研究知识的传授和写作、口译、笔译等语用技能的提高,对教学内容中潜藏的文化传递与价值引导的机会视而不见。不知道如何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自然地、有效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即便教师具备一定思政和德育意识,也往往因缺乏与之匹配的知识储备和人文积淀,面临着“知道做不到、想讲讲不好”的教学困境,导致英语专业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被人为分割,限制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功能的发挥。

(二)部分教师协同育人能力不够

在当前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中,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尽管具备较高的英语专业教学素养,却缺乏足够的思政协同育人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略显生疏,在实际教学中忽视专业英语课堂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强化国家认同、提升文化自信的强大育人功能,专注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教学法、学术论文写作等专业英语知识的传授,即便能意识到思政融入的重要性,也因缺乏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无法准确识别和提炼专业英语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内容,并将其有机地与报刊选读、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学术论文写作、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教学法、翻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内容结合,导致思政教育难以产生实质性效果。【2】再加上,长期以来,以西方节日、社会习俗、政治制度等英美文化为主的教学素材在英语专业课程教材中占据大量篇幅,教师为了巩固教学成果,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倾向于选择与西方文化相关的教学素材,没有将中国优秀的特色文化元素有效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即便涉及,也存在缺少素材、语境生硬、表达困难的问题,无法引发学生共鸣。

三、新时代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加强专业学习,提升学科、思政、人文素养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英语专业课程不再只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课程,更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天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掘英语专业课程背后的多元文化属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语用技能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语言的学习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准则。为此,高校英语教师加强思政学习,强化育人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思政、人文素养,完成从“语言工具型教学者”向“文化传播型育人者”的角色转型。首先,教师必须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深化学科知识储备,深入钻研英语专业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全球英语专业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学术水平,同时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跨学科教学研究,推动课程内容更新,将传统专业英语教材体系与国家发展现实结合,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创新、社会热点等内容,更新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资源,进一步增强英语专业课程内容实效性。其次,教师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纳入个人发展规划之中,积极研修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形成系统的政治认知结构,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从而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引导学生在掌握英语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与认同。【3】最后,英语教师还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智慧,深度挖掘中国历史与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人文力量。通过研读经典典籍、参与文化研讨、参访历史遗迹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并体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归属感文化理解力,从而更好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英语专业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政教学目标。

(二)增进同行合作,共享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在课程思政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依赖个体的努力,而需要同行间的交流合作与集体智慧的汇聚,唯有形成“协同交流—资源共建—能力共育”的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此,高校应该构建系统化的教师交流合作机制,为教师建立常态化交流平台,在校内层面设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小组”,开展定期教学研讨、教学展示、集体备课等活动,促进教师思政育人经验共享;在校际层面可以建立区域高校联盟,开展协同研究课题,联合设计教学案例、共同开发特色英语专业思政课程等项目活动,拓宽教师思政育人视野。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开发以实践导向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交流合作项目,进一步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比如,借助大数据采集和信息跟踪管理建设数字化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将与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相关的优秀教学案例、教案设计、微课视频、思政元素提炼模板等内容嵌入在线教学平台,为英语专业教师思政教学提供多样参考。又或是定期组织“示范课 + 评课议课”教学观摩活动,让教师在观摩与研讨中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融合能力。

(三)优化评价反馈,完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学评价作为连接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馈的重要桥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衡量教学成果,更在于通过评价为教师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方向性引导与改进性依据。因此,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语言思维培养 + 思政素养提升”双维度目标展开设计。在评价内容方面,既要对学生口语表达的灵活性、英文写作的逻辑性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理解的准确性进行专业测评,又要英语语言表达中的思想性、文化认同、社会责任意识等内容性评价指标纳入其中。例如,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应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价值判断、文化态度和社会分析能力”,以此推动思政元素在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中自然融合。【4】在评价主体方面,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必须突破“教师单一评价”的传统局限,形成多元参与、互动合作评价机制。宏观上,学校管理部门、教学督导、学院教研组应共同参与课程思政的评价制度设计、实施监管和成果评估,形成自上而下的支持系统;微观上,教师应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将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智能辅助评价纳入课程评价体系,让评价结果能够真正应用于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研方向引导以及学生思政教学个性化指导。在评价方式方面,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应在时间维度上实现“全过程渗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通过“评教、评学、评效”的连续反馈,推动思政教学目标高效化达成。

结语:

在课程思政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英语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素养。在日常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回应“德才兼备”的时代育人需求,不断强化自身的政治素养与专业教学能力,深度挖掘英语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科学设计英语专业教学环节,将语言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英语专业课程内容的思政育人效能,从而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注入不竭的动力,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双线并存,同向而行”。

参考文献:

[1] 张彧凤 , 孟晓萍 . 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41(21):33-35.

[2] 徐亮 . 高校英语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高途径的探析 [J]. 知识文库 ,2024,40(12):195-198.

[3] 叶春玲 . 高校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的困境与路向 [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42(03):184-186.

[4] 路梅 . 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37(24):102-104.

本论文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成果。新时代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研究(项目编号:JY2023001)

作者简介:王克香,1981.4,性别: 女,民族: 汉,籍贯: 山东高密,学历: 研究生,职称:讲师,研究方向: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校: ,单位邮编:1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