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化教学,让体育“事半功倍”

作者

林世祺

福建省泉州市新华中心小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情境化教学在小学体育学科的运用探索也日渐深入。以下将根据实践经验,提出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兴趣,设计故事情节;根据教学场地,整合器材设备,布置场地环境;根据教学难点,结合学生能力,提出活动任务;根据教学过程,把握学生动态,组织系统评价的教学建议,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希望能发挥借鉴参考价值。

一、根据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兴趣,设计故事情节

体育与健康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育运动的过程本就是展现生活意义,呈现生命价值的过程。现代以娱乐和休闲为目的的体育竞技活动,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情境性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生的参与兴趣,还可以挖掘人们的运动潜能。因此,可以根据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深入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具有的乐趣。

以《脚内侧踢球和脚背面踢球》的教学活动为例,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足球训练的内容和重点。这种枯燥的语言导入模式很难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据调查,班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充满英雄色彩的奇幻故事具有浓厚的参与兴趣。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故事情节。

有一个神秘且美丽的地方,生长着一群足球精灵。有一天,一个砍柴的老者,不幸误入其中,被它们误以为是坏人而关了起来。老人的孙子为了救出老人,开启了一场惊险的探险之旅。他在智者那里了解到,只有用脚内侧踢球和脚背面踢球,才能获得和足球精灵通话的能力,消除误会。

在这样的故事情节下,学生就容易代入主人公的身份,对踢足球,以及用特定方式踢足球的体育课堂充满参与兴趣,并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二、根据教学场地,整合器材设备,布置场地环境

场地环境是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重要载体、场地环境的布局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参与状态和运动技能的培养效果。情境教学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互动性需求。以直观感性为主要认知特点的学生,需要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体验中,才能呈现出最活跃、最理想的运动状态。如此,可以根据教场地,整合器材设备,科学合理地布置场地环境, 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育运动中。

同样以《脚内侧踢球和脚背面踢球》的教学活动为例,在“神秘探险之旅”的故事主题下,教师就需要围绕着故事氛围和足球运动器材展开针对性的环境创设。

首先,利用户外的足球场地展开详细的环境布置,将足球场当作是足球精灵生活的神秘地区,将具体的足球当作有灵性的足球精灵,将球门当作爷爷被关押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以渲染性的语言,背景化的音乐引导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氛围感。

其次,教师还可以以身入局,以智者的身份向学生示范脚内侧踢球和脚背面踢球等相关联的动作技巧和行为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循环播放功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穿模,在实践模仿中真正掌握具体的动作要素。

场地环境和故事情节以一条主线进行串联,可以让学生全面沉浸在“故事化”的情境环境中,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足球运动潜能。

三、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能力,提出活动任务

教学目标是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学生展开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的根本指向。依托情境背景,提出具有目的性、真实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活动任务,才能让学生实现主观认知经验和客观理性思维的统一,并实现知识、技能、情感等核心能力的有序锻炼。如此,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提出恰当适宜、且具有连贯性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得以循序渐进地成长发展。同样以《脚内侧踢球和脚背面踢球》的教学活动为例,学生初步接触足球运动,缺乏基本的运动常识和运动能力。而且营救活动需要面临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障碍,只有层层深入的成功闯关,才能让学生在高潮迭起的环境中感受到乐趣,并实现综合运动能力的有效训练。如此,教师可以提出在前进的导入下,先后完成如下的活动任务。

首先,完成无球热身的活动任务,包括慢跑热身,肩环绕,前后击掌,体侧运动,内外摆腿等具体动作。

其次,在完成有球热身的活动任务,包括脚底揉球,踩球绕“8”字,脚内侧拨球,脚底踩球等具体动作。

再次,完成脚内侧踢球和脚背面踢球的活动任务,包括在脚内侧踢球时要保持脚尖指向出球方向,脚距离球十公分左右距离等标准。

如此,学生就能够科学安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并实现运动素养的稳定增长。

四、根据教学过程,把握学生动态,组织成果评价

在真实情境和活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展开体育训练,生成一定的任务成果。对任务成果的展示和评价,可以营造出更浓厚的生活真实性和故事趣味性,也可以实现取长补短、查漏补缺的教学启发。同时,新课标提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如此,可以根据教学过程,把握学生的动态变化过程,组织成果评价获得,让学生获得有益的参与经验,获得个性化成长。

同样以《脚内侧踢球和脚背面踢球》的教学活动为例,在学生完成整体的活动任务之后,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不同的荣誉奖励,并展开系统性评价活动。

首先,采用多元主体的评价原则。教师根据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记录,提出针对性、动态性的成长意见。学生根据活动过程中的自身体验,展开个性化的感悟分享。

其次,采用多维度的评价原则,从参与兴趣,运动技巧的熟练程度,协作配合的能力等多方面展开评价分享。

如此,全面的有益的评价意见才能生成,为后续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价值

总而言之,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在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情境化教学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升学生运动素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此,教师需要注重体育情境教学的创新探索,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鑫 . 新课标视角下小学体育情境化教学的思与行 [J]. 新课程研究 ,2025(03) :95-97

[2] 卓珍霞 . 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研究 [J]. 名师在线 ,2024(17) :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