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技术保障的标准化建设
哈依如拉·吉格尔
青河县融媒体中心
一、信号源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信号源是广播电视传播的起点,其标准化程度直接决定后续技术处理的效率与质量。融媒体环境下,信号源已从传统的 SDI 基带信号扩展至 IP 流、4K/8K 超高清信号、VR 全景信号等多元形态,标准化建设需聚焦格式统一与接口兼容两大核心。
在格式标准化方面,需建立覆盖采集、编码、传输的全流程规范。针对新闻直播场景,统一移动采编设备的视频编码格式为 H.265(HEVC),音频采用AAC-LC 编码,确保手机、无人机等不同设备采集的素材可直接接入后期系统;对于超高清信号,明确 4K 信号的分辨率( 3840×2160 )、帧率(50fps)和色域标准(BT.2020),避免因格式差异导致的画面失真。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重大赛事转播中,通过制定《4K 超高清信号采集标准》,实现了各转播车、摄像机信号的无缝对接。
接口协议的标准化是解决多设备协同问题的关键。传统设备的 SDI 接口与新兴 IP 设备的 TS over IP 接口需通过标准化网关实现互通,制定统一的 IP信号封装协议(如 SMPTE ST 2110),明确码流封装格式、同步机制和传输时延要求。同时,建立信号源元数据规范,要求所有信号携带时间戳、设备标识、内容分类等信息,为后续的智能调度与版权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某省级广电集团通过部署标准化IP 网关,将信号源适配时间从原有的2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大幅提升了突发新闻的响应效率。
二、检测系统的标准化构建
检测指标的标准化需兼顾技术参数与内容质量。在技术参数方面,明确信号电平(如数字信号为 800mV±20mV) )、误码率(BER ⩽1×10-9, )、同步抖动( ⩽ 1UI)等硬性指标;在内容质量方面,建立黑场、静帧、彩条、音频异常等故障的判定标准,制定画面清晰度(PSNR ⩾ 35dB)、色彩还原度(ΔE ⩽3 )的量化评估体系。通过将这些指标嵌入自动检测系统,实现信号质量的客观评价,避免人工判断的主观性差异。
监测范围的标准化要求实现全链路覆盖。从信号采集端的设备状态监测(如摄像机电池电量、编码器负载),到传输环节的链路质量监测(如光缆衰耗、IP 网络丢包率),再到分发终端的播出效果监测(如机顶盒卡顿率、APP 加载速度),构建“点 - 线 - 面”一体化监测网络。某市级广电通过部署标准化监测平台,将信号故障发现时间从平均 10 分钟缩短至 30 秒,故障定位准确率提升至 95% 以上。
预警机制的标准化需建立分级响应体系。根据故障影响范围(如单频道、全频率、区域覆盖)和严重程度(如轻微告警、紧急告警、重大告警),制定三级预警标准:一级预警触发自动修复流程(如信号重传),二级预警推送至技术值班人员,三级预警启动跨部门应急小组。同时,规范预警信息的格式与传输路径,确保技术、内容、运维部门的信息同步,形成处置合力。
三、信号切换机制的标准化设计
切换逻辑的标准化需明确场景适配规则。针对常规播出场景,制定“主备源自动比对 - 差异阈值触发切换”的逻辑,当主源信号的误码率、黑场持续时间超过预设阈值(如误码率> ⋅1×10-6 持续 3 秒),系统自动切换至备源;对于直播连线场景,采用“双机热备 + 延时切换”机制,主备信号源同步输入切换台,通过标准化延时器(如 15 秒固定延时)确保内容安全。某卫视通过标准化切换逻辑,将直播信号中断时长从年均40 分钟降至5 分钟以内。
优先级规则的标准化需平衡内容重要性与技术稳定性。建立“事件等级 -信号源类型 - 传输质量”三维优先级模型:重大时政事件信号优先级高于常规节目,光缆传输信号优先级高于 IP 信号,4K 信号优先级高于高清信号。通过将优先级参数嵌入切换系统,实现多源竞争时的自动排序,避免人为操作的决策失误。例如,在突发天气预警插播时,系统可依据优先级规则自动中断常规节目,确保预警信息优先播出。
故障倒换的标准化需保障无缝衔接。制定“零感知切换”技术标准,要求主备源切换的切换时间 ⩽1 帧(40ms),避免画面闪烁或黑屏;对于跨平台分发场景,明确不同终端(如电视、手机、户外大屏)的切换同步标准,确保多终端播出内容的一致性。某融媒体中心通过部署标准化倒换设备,实现了 IP 信号与卫星信号的无缝切换,观众端无感知切换成功率达 100% 。
四、应急广播的标准化实践
应急广播的标准化需建立“统一调度 - 分级发布”体系。在技术层面,制定应急信号的编码格式(如 CMMB 应急广播协议)、调制方式和覆盖标准,确保不同厂商的发射设备、接收终端可识别应急指令;在流程层面,规范应急信息的接入接口(如与政府应急平台的 API 对接标准)、审核流程(三级审核签字规范)和发布时效(重大事件≤ 15 分钟响应)。四川省通过建设标准化应急广播体系,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应急信息的快速下发,在地震预警中提前10 秒完成信号覆盖。
五、现存问题与优化对策
当前广播电视技术保障标准化建设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标准更新滞后于技术发展,4K/8K、AI 等新技术的应用标准尚未完善;二是区域差异显著,基层广电受限于资金和技术,难以同步执行国家标准;三是跨部门协同不足,技术、
内容、运维部门的标准衔接存在缝隙。
对此,需从三方面优化:一是建立动态标准体系,成立行业标准委员会,每两年修订一次技术标准,预留新技术适配接口;二是实施分级推进策略,对核心标准(如应急广播、信号安全)强制推行,对拓展标准(如智慧服务)鼓励试点后推广,并加大对基层广电的资金扶持;三是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建立技术标准共享平台,定期开展跨部门培训,确保标准落地一致性。
六、结论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技术保障的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信号源为起点、检测系统为支撑、切换机制为关键、应急为延伸,构建全链路标准体系。通过统一技术规范、优化协同流程、强化智能赋能,可有效提升技术保障的稳定性与高效性。未来,随着 5G、元宇宙等技术的深入应用,标准化建设需更加注重开放性与兼容性,推动广播电视技术保障从“规范运行”向“智慧升级”跨越,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兴伟 , 肖辉 , 刘康 . 智慧广电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升级方案研究 [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22,49(01):24-26.DOI:10.16171/j.cnki.rtbe.20220001004.
[2] 冯景锋 . 智慧广电的思考与实践 [J]. 视听界 ,2021,No.224(06):15-17+9. DOI:10.13994/j.cnki.stj.2021.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