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火电厂汽轮机运行特性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赵飞

新疆天富能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石河子市 832000

引言:在世界范围内能源结构转型以及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严的大环境下,火电厂汽轮机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能耗的降低已成为产业发展中的重点。汽轮机是火电厂中的核心设备之一,汽轮机的运行特性对发电全过程的效率与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对汽轮机运行特性进行深入剖析,探究有效优化策略对促进火电厂经济性与环境友好性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研究目的是对汽轮机运行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为火电厂高效稳定地运行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

1. 火电厂汽轮机运行特性分析

火电厂汽轮机是电力系统中关键的设备,它的运行特点直接决定着整台机组热经济性及运行稳定性。汽轮机主要是根据蒸汽能量转换成机械能后由发电机转换成电能来进行运行的,它的能效转化准确性以及动态响应灵敏性对于实际运行条件来说都是极其关键的。运行时,汽轮机所面对的外界环境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负荷波动,蒸汽品质改变和冷却条件不同,在长时间的影响下很容易诱发能耗升高,功率波动及零件热疲劳。具体地说,汽轮机热效率随运行条件偏离设计点明显降低,负荷变化时某些高压段和中压段响应的滞后性也会导致系统整体协调性变差[1]。另外,各种结构形式汽轮机对起停频率,调峰需求和瞬态干扰表现出差异性响应,这些运行特征在实际管理时必须得到准确掌握,为了达到优化运行,而又不牺牲设备的寿命。

2. 火电厂汽轮机运行优化策略

2.1 引入先进的监测与诊断技术,提升实时运行监控能力

为增强系统运行透明度及响应速度,需要将多维度监测技术引入到设备层面,通过热工参数的在线获取,振动信号的实时分析及油液状态跟踪,构建高精度全覆盖运行感知体系。目前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红外热成像和声发射技术已在大型汽轮机组中得到了广泛的尝试,不但能够准确地辨识温升异常、叶片裂纹发展早,轴系不平衡潜在风险大,同时也为动态优化运行参数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支撑。同时,将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搭建的智能诊断平台能够实现大数据环境下历史运行轨迹聚类分析和趋势预测,从而让运维人员对于潜在问题具有更加全面的前瞻判断依据。此类技术的植入不但减少了突发性故障出现的几率,而且还极大程度地增强了检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从而为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更扎实的保证。

2.2 改进汽轮机设计与材料,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能耗

火电机组能量消耗较高,除了运行控制因素之外,汽轮机本体结构设计和材料选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追求高效率,高耐久性等发展趋势中,常规汽轮机能量损耗点及材料疲劳瓶颈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度优化设计。一方面通过三维流动仿真技术改善通流部分气动轮廓并优化缝隙密封可以显著减小流动损失并提高蒸汽膨胀过程中能量转化效率。另一方面新一代高强度高温合金材料的使用有效地强化了动叶片,隔板及轴承等关键部位的抗蠕变及抗腐蚀性能,提高了装备寿命周期。另外,将激光熔覆和等离子喷涂这两种表面工程技术相结合,可以在不改变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达到强化局部性能的目的,以应对越来越苛刻的工作环境[2]。这几种技术路径的融合推进不仅使结构轻量化和性能升级相统一,而且对降低煤耗指标和提高单机出力具有强大支撑作用,显示了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本体优化潜能。

2.3 优化负荷调度与负荷响应策略,提高汽轮机在不同工况下的适应性

在新能源接入占比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火电厂这一调峰主力在汽轮机中的运行条件越来越复杂,负荷多变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传统负荷调度方式多以固定参数和经验判断为主,很难在动态环境下达到高效响应的目的,所以迫切需要构建一种更灵活和更智能化的负荷管理机制。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建立热电联调模型以及基于神经网络负荷预测算法能够对负荷波动趋势进行预先判断,预设最佳响应路径。另外还介绍了模糊控制和鲁棒控制等新的控制逻辑,这些控制逻辑有利于实现不同工作阶段的快速整定和维持系统热力状态稳定。为了进一步提高响应精度,一些企业已经尝试把AGC(自动发电控制)系统和汽轮机调节系统进行深度耦合以整合一次调频和调峰能力,使其灵活性得到增强,同时又不会对机组寿命造成影响。优化负荷响应对电网安全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对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煤耗和排放指标有直接影响,它是评价汽轮机是否具备现代化运行的一个重要参数维度。

2.4 加强设备的智能化管理与故障预测,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故障率

火电厂在运行时,汽轮机作为长周期,高强度持续运行的核心装置,它的稳定与否决定了机组整体的安全和经济。但在实际运行条件下,轴承磨损,密封失效和叶片疲劳现象频繁发生,造成设备难以预料的停机风险明显增大。所以,一个高效的智能化管理体系是保证运营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 CMMS(计算机化的维护管理系统)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资产管理模块,我们不仅可以集中管理维护记录、运行状况和历史故障,还可以依赖数据分析来判断设备的运行趋势。从预测层面上讲,基于深度学习异常识别模型的应用能够识别出高频信号发生变化时的微弱故障特征,显着提高了故障预判准确性与时效性。另外,通过将残余寿命评估技术和健康指数模型相结合,管理人员可以预先制定检修计划和零部件更换策略以避免突发故障造成连锁损失。把智能化管理和故障预测进行深度融合是火电厂今后运行管理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更是确保高负荷运行环境下成本控制和设备保护行之有效的方法。

2.5 制定科学的优化措施实施计划,逐步投入与回报的对接

实施运行优化不应止步于技术手段的叠合,而需要制度化推进和系统化规划。要根据机组的运行特点及实际负荷分布情况确定阶段性的优化目标,无论是参数调整,流程再造还是系统改造都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优化措施落地应综合考虑投入产出比等因素,并通过经济性评价模型量化分析各技术改造方案成本,节能效果和运行提升空间等指标,优先选择收益比大,周期较短的方案。同时要建立全过程跟踪机制不断监测执行过程中各参数变动情况,并结合数据反馈情况适时调整优化路径。为了保证措施实施的规范性,要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将热工,检修,电气等多个专业资源整合在一起,以保证技术对接和操作落地的无缝对接。另外,要在计划体系中加入培训机制,让操作人员能迅速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方法,以免优化效果由于人员的不适而大大降低。

结束语:在深入分析火电厂汽轮机运行特点及优化策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提高汽轮机运行效率、降低能耗为目标的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引进先进监测和诊断技术、完善汽轮机设计和材质、优化负荷调度和响应策略、强化设备智能化管理和故障预测、制订科学优化措施执行方案等。落实这些战略,有利于促进火电厂整体性能提高,达到节能减排目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今.火电厂汽轮机热耗率建模及运行初压优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24,(05):61-63.

[2]潘子博.火电厂汽轮机运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22,20(1 9):57-60.